鼓枻前春过下岩,空将目力宁云端。
而今真个岩头去,领取烟云泼袂寒。
程公许(一一八二~?),字季与,一字希颖,人称沧洲先生(《耻堂存稿》卷五《沧洲先生奏议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寄籍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歷华阳尉,绵州教授,知崇宁县,通判简州、施州。理宗端平初,授大理司直,迁太常博士。嘉熙元年(一二三七),迁秘书丞兼考功郎官,二年,因言事劾去。三年,以着作佐郎召,兼权尚书左郎官,累迁将作少监,兼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迁祕书少监,兼直学士院,拜太常少卿(《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出知袁州。以杜范荐,召拜宗正少卿,爲权倖所格,退处二年。擢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郑清之再相,屏居湖州四年。十一年,起知婺州(本集卷一三《宝庆府改建设厅记》),官终权刑部尚书,卒年七十余。有《尘缶文集》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沧洲尘缶编》十四卷,其中诗十一卷。《宋史》卷四一五有传。 程公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二卷。
《游下岩崇封院》是宋代文人程公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天初至,我来到下岩崇封院,心情愉悦。我抬头望向云端,却发现我的目光如同飘荡的云雾一般。如今,我真正踏上了下岩的山头,感受着烟云的氤氲,我不禁领略到了一种寒冷的美感。
诗意:
这首诗以游览下岩崇封院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春季初来临时的愉悦心情。诗人抬头仰望云端,映照出他内心的宁静和超然。他走到山顶,感受到烟云缭绕的氛围,这种景象给他带来了一种寒冷的美感,使他在自然景色中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游览下岩崇封院的情景。诗人在春天初至时来到山顶,他仰望云端,视线游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他真正踏上山顶后,感受到烟云缭绕的景象,这种氛围给他带来了一种寒冷的美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呈现出一幅宁静而超脱的山水画面。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烟云缭绕的山头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视觉感受,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超然联系在一起,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领悟和对美的追求。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清新,给人以静谧、超然的感受,使读者可以在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诗人的内心体验。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