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游谢公亭》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姚合。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
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
竹鲜多透石,泉洁亦无苔。
坐与僧同语,谁能顾酒杯。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纷繁世事的游离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思考。诗人游走在世间,不断地追逐梦想,但最终又回到了谢亭(诗中地点),意味着无论如何逃避,都无法摆脱世俗的纷扰。作者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不仅他自己,其他人也无法找到回归的地方。
诗中描绘了谢亭的景色,竹子鲜嫩透过石头,泉水清澈没有生长苔藓,展现了一片幽静和清新的景象。作者坐在这里与僧人交谈,意味着寻求心灵的安宁和启示。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酒杯的不重要,他希望能够超越物质欲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通过描述谢亭的景色,展现了一种宁静、清新的意境,与作者内心的追求相呼应。
诗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纷繁世事的疲倦和对于内心净土的追求。无论作者如何行走,最终都无法逃离世俗的喧嚣,这种无奈和迷茫在诗中得到了表达。然而,作者在谢亭中与僧人的对话中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启示,超越了物质欲望的束缚。
整首诗词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内心宁静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它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境界,引发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于心灵净土的向往。
抱石情虽久,为霖意若何。天心如见用,风力不消多。冷湿朝仙洞,寒迷宿岛窠。飞扬终得路,曾入汉皇歌。
好竹逾千个,数茎忽发生。月明连理影,风细合欢声。矫矫双鸳举,悠悠两凤鸣。只应三昧手,彩笔画难成。
四顾山河归一统,明君文德似唐尧。幽燕地阔干戈息,吴楚春深雨露饶。中古衣冠存旧制,南来律令有新条。腐儒击壤茅檐下,为拟讴歌答圣朝。
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春变烟波色,晴添树木光。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
战武牢,动河朔。逆之助,图掎角。怒鷇麛,抗乔岳。翘萌牙,傲霜雹。王谋内定,申掌握。铺施芟夷,二主缚。惮华戎,廓封略。命之vG,卑以斫。归有德,唯先觉。
初说有空人尽执,未明理事虚劳力。念来年久转迷情,心不负人徒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