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
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
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
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雪峰将至大目溪》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选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
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
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
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乘船游览雪峰和大目溪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选择和随意行动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通过描绘船行的痕迹、风的力量和船桨声音的宁静,作者创造了一幅静谧而又活力四溢的画面。在山与水的交汇处,人们感受到秋天的高远和清新,期待着在旅途中与朋友相聚。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旅途的期盼和向往,像直接穿越了三道关隘一样。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次舒适而自由的旅行。作者通过精练的词语和描写细节,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诗中的景物描写清晰而富有画面感,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乘船行进的轻盈和自由,以及山水之间的交织与交融。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友情的渴望,以及对旅途中的意外和惊喜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平和而欢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通过描写山水和行程中的种种细节,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旅程中,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美好和自由。这首诗以其朴素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特色,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对自然和友情的深深喜爱。
黄叶分飞砧上下,白云零落马东西。人生万意此端坐,日暮水深流出溪。
师邃于医者,闻诸谏议然。若非禅性悟,必有脉书传。药贵逢人施,方灵克日痊。西风瓶锡冷,傥肯访沉绵。
庭树凉飚入,西山爽气多。独行清涧曲,閒咏紫芝歌。野馔甘黄独,山衣足薜萝。幽人同此好,何事不相过。
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披文既薈蕞,寻义亦泮涣。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绵延比葛藟,根远益
日未出扶桑,云犹屯海岳。宛是欲雨时,朝阴凛岩壑。霜林乱叶多,荏苒乾未落。飒飒满空山,细听微雨作。一叶初自吟,万叶竞相谑。就彼最高枝,相摩应宫角。燥响欲相凭,风来能领略。须臾不闻风,但听雨索索。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风停味静时,雨从何处著。霜野物声乾,终带
车马东桥绝,凉风满夕轩。水声通沁苑,树色入夷门。每接渊明咏,常怀仲理言。沧洲如可约,杯酒会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