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字芙蓉驿,喜行行不难。
路侵沧海过,人得异山看。
圆石蠔黏满,平涂鹭立寒。
一游期一月,回日必冬残。
徐照(?~一二一一),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与同郡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并称“永嘉四灵”。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有《山民集》(《瀛奎律髓》卷二○),已佚。有《四灵诗集·徐照集》、《芳兰轩集》传世。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徐道晖墓志铭》。 徐照诗,以一九二五年南陵徐乃昌据毛晋影抄残宋本刻《永嘉四灵诗·徐道晖集》三卷本爲底本。校以一九二八年永嘉黄群《敬乡楼丛书》本(简称黄本)、明潘是仁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芳兰轩诗集》五卷本(简称明本)、清顾修读画斋刻《南宋群贤小集·芳兰轩集》一卷本(简称顾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游雁荡山八首·寿昌道中》是宋代徐照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碣字芙蓉驿,
喜行行不难。
路侵沧海过,
人得异山看。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寿昌道中游览雁荡山的情景。诗中的第一句“碣字芙蓉驿”表达了作者所经过的地方名称,碣字是一个地名,芙蓉驿则可能是驿站的名称。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行走的喜悦,意味着旅途并不艰难。
第二句“路侵沧海过”描绘了道路蜿蜒曲折,穿越沧海的景象,形容了山路的险峻和曲折。接下来的“人得异山看”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能够欣赏到不同寻常的山景,强调了旅途的乐趣和独特的体验。
接下来的两句“圆石蠔黏满,平涂鹭立寒”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圆石上满是蜗牛,平地上站立着一只寒鹭。这些景物的描绘增添了诗词的自然氛围和生动感。
最后两句“一游期一月,回日必冬残”表达了作者游山的频率和季节。徐照每隔一个月就会进行一次游山之旅,而当他回到家时,阳光已经开始衰减,冬天即将来临。这种反复的游山和与季节的对应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旅途经历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通过描绘山水、自然景观和寻常生活中的细节,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时间流转的思考,并传达了对旅行的喜悦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典型的宋代山水诗的特点。
何年锡杖斫清甘,天遣深源寿此庵。金魇万枝浮倒影,为君题作菊花潭。
非男女之相,出有无之量。透万机之前,超三界之上。穷而通,简而当。松含月兮夜寒,溪带雨而春涨。
高广与城埒,平夷似砥同。举头瞻近日,敌面怯东风。千嶂履屐下,重湖几席中。吾乡那有此,几欲傲愚公。
东门郭外七桐里,知有宣州别驾家。再世从游心自喜,暂时觞咏语无哗。平田寒日行孤鹜,枯木凄风集乱鸦。酒圣诗狂休问我,淋漓颠倒任横斜。
寒夜清,帘外迢迢星斗明。况有萧闲洞中客,吟为紫凤呼凰声。瘿木杯,杉赘楠瘤刳得来。莫怪家人畔边笑,渠心只爱黄金罍。落霞琴,寥寥山水扬清音。玉皇仙驭碧云远,空使松风终日吟。莲花烛,亭亭嫩蕊生红玉。不知含泪怨何人,欲问无由得心曲。金火障,红兽飞来射罗幌。夜来斜展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吟开锁闼窥天近,醉卧金銮待诏闲。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