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于湖曲》

武昌云旗蔽天赤,夜筑于湖洗锋镝。
巴滇騄骏风作蹄,去如灭没来不嘶。
日围万里缠孤壁,虏气如霜已潜释。
蛇矛贱士识天颜,玉帐髯奴落妖魄。
君不见铜驼陌上尘沙起,胡骑春来饮瀍水。
浮江天马是龙儿,蹙踏扬州开帝里。
王气高悬五百秋,弄兵老濞空白头。
石城战骨卧秋草,更欲君王分上流。

作者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作品评述

《于湖曲》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耒。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于湖曲》

武昌云旗蔽天赤,
夜筑于湖洗锋镝。
巴滇騄骏风作蹄,
去如灭没来不嘶。

日围万里缠孤壁,
虏气如霜已潜释。
蛇矛贱士识天颜,
玉帐髯奴落妖魄。

君不见铜驼陌上尘沙起,
胡骑春来饮瀍水。
浮江天马是龙儿,
蹙踏扬州开帝里。

王气高悬五百秋,
弄兵老濞空白头。
石城战骨卧秋草,
更欲君王分上流。

诗词中描述了一幅壮丽的战争景象。诗人写道,云旗蔽天,战场上的旗帜在天空中飘扬,血红的颜色映照整个武昌城。夜晚筑起防御工事,洗净锋镝,准备迎接战斗。巴滇地区的骏马奔腾如风,离去时无声无息。

白天,战争笼罩万里,包围了孤立的城壁。敌军的气势如同寒霜,但此刻已经潜伏下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真正的贤士才能看清天命。王室的帐幕中,胡髯的奴才失去了妖魄,表明战争的残酷和君王的困境。

诗人提到了铜驼陌上的尘沙,这是指边塞的马队奔驰扬尘之景。胡骑在春天来临时饮水,浮江上的天马如龙一般,驰骋扬州城中,开启了帝王之路。

王朝的雄风已经传承了五百个秋天,但统帅弄兵的老将濞已经白发苍苍。石城上的战骨躺卧在秋草中,更期望君主能够将自己的领土分割出去,使得战争的苦难减少。

这首诗词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和君主的困境。作者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君主的无奈,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希望君主能够追求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减少战争的痛苦。这首诗词以其雄伟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宋代士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关注。

  • 《寄员外黄君》

    碧岫层层列杳冥,涟漪环绕贲寒青。韬藏未识古君子,空仰嘉声过洞庭。

  • 《句》

    供帐开天苑,传呼度国门。

  •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五织妇》

    织妇手不停,心与日月速。常忧里胥来,不待鸡黍熟。但言督县官,立要断机轴。谁知公侯家,赐帛堆满屋。

  • 《旅兴(四十首)》

    忡忡坐虚室,暧暧日向暮。空烟敛曾岑,暝色半高树。缅邈起遐思,逍遥散轻步。婵娟天上月,的醿草间露。物情岂异昔,人事殊非故。芳岁不可淹,衰年况多虑。谅无彭铿术,颓龄那能驻。

  • 《岁寒杂咏》

    箨龙罗立已斑斑,亭锁梅阴翠屋间。王母飞轻频拂水,黄公声远暮还山。

  • 《木芙蓉》

    一作淮南守,再逢霜艳新。花前今日酒,却是去年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