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章传几世。
到君合上三台位。
自是君家门户事。
当此际。
鬼山正抱西江水。
三万六千排日醉。
鬓毛只恁青青地。
江里石头争献瑞。
分明是。
中间有个长生字。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渔家傲·道德文章传几世》
道德文章传几世,
To pass down moral writings through generations,
到君合上三台位。
Until they reach the three highest positions in your court.
自是君家门户事,
This is the matter concerning your family's reputation,
当此际。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鬼山正抱西江水,
Ghost Mountain embraces the waters of the West River,
三万六千排日醉。
Thirty-six thousand rows of sunlight are intoxicated.
鬓毛只恁青青地,
Your temple hair is still dark and lush,
江里石头争献瑞。
Stones in the river vie to present their auspiciousness.
分明是。
Clearly, there i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中间有个长生字。
In the middle, there is a character for eternal life.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道德文章传承的思考和对家族声誉的关注。诗中提到了三台位,指的是官员的三个最高职位,作者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高位。他将家族的门户之事与道德文章的传承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家族的声誉与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诗中的鬼山和西江水象征了险恶和挑战,而三万六千排日醉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作者的鬓毛依然青春,暗示他仍然充满活力和斗志。江中的石头争相献瑞,显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家族的祝福。
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雄浑,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兴旺和个人成就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转、生命长久和美好未来的思考。这首诗通过运用自然景物和家族荣誉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豪迈的个性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圜钟为宫]玄冥凌万,几聿其周。天地闭藏,农且息休。古大蜡礼,伊耆笔修。爰荐飶声,以迓飚游。
上将鏖兵又欲旋,翠华巡幸已三年。营中不用栽杨柳,愿戴儒冠为控弦。
黄陵庙下,送君归去,上水船儿一支。离歌声断酒杯空,容易里、东西南北。重湖风月,九秋天气,冉冉清愁如织。我家住在楚江滨,为频寄、双鱼素尺。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迟迟散南阳,袅袅逐东风。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绿,桃杏未成红。已觉寒光尽,还看淑气通。由来荣与悴,今日发应同。
麻姑之山撑半空,麻姑之水飞长虹。奔流到城不到海,酿春尽入糟丘中。前年足迹半天下,曾访麻姑当盛夏。麻姑酌我三百杯,玉山颓然醉方罢。麒麟之脯擘荐酒,世间此味何曾有。醒来欲再访麻姑,万叠千重云有无。君家留我亦不减此味,酒泉如海何须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