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妶南土,盈尺愧西京。
所至曾无比,知非浪得名。
未须求别种,尚欠剥繁英。
行复春风度,天涯眼暂明。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寓居六咏》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丹妶南土,
盈尺愧西京。
所至曾无比,
知非浪得名。
未须求别种,
尚欠剥繁英。
行复春风度,
天涯眼暂明。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寓居之地的景色和与京城的对比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所居之地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在山丹妶南土的环境中,感到自己的居所虽然美丽,却不如西京(指京城,即汴京)的富丽堂皇。然而,作者也意识到,他所到之处都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名利并不是一切。诗人并不追求别的事物,而是希望能够剥去繁华的外表,保持内心的清静。最后,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在行走中感受到春风的气息,眼界开阔,暂时明白天涯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漠态度。诗中的山丹妶南土与西京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作者对京城繁华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作者通过表达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行走,感受春风的气息,开阔眼界,明白天涯的含义。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内心的期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