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亭畔多芳草。
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头光了了。
看来持献可无言,长似慈悲颜色好。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琵琶亭畔多芳草。
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
不是白头谁觉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头光了了。
看来持献可无言,
长似慈悲颜色好。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幅景象,诗人辛弃疾以玉楼春为背景,描绘了琵琶亭旁盛开的芳草和香炉峰。诗人在这美景之下,偶然重游玉溪东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说自己并不觉得自己老去,把白发归因于谁呢?接下来,诗人赞美了普陀山的大士观音,称她的神通妙用,形容她的形象如影入石头一般清晰。最后,诗人说看着观音的样子,就像她在持献,慈悲的颜色如此美好。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开端,通过描绘琵琶亭旁的芳草和香炉峰,诗人创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接下来,诗人通过自己的游历和感慨,将注意力转向了人生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他以自然景物为对比,表达了对自己变老的无奈和对时间的感叹。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陀山的大士观音上。他以神通妙用赞美观音的超凡能力,并形容她的形象如影入石头一般光彩夺目。最后,诗人通过观音的形象,表达了善良慈悲的特质,称赞她的颜色美好。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与人生哲思相结合,通过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慈悲善良品质的赞美。这首诗词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生哲思和宗教信仰,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能力。
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采水穿林莽。尚想当年老阿瞒,燕骑蛇予走先主。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银兔频年滞使麾,曲台犹掌一王仪。四巡奏颂推严笔,千牍程书入汉帷。驷里飞觞酣玉液,天街叠鼓候金羁。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
苍生倚大臣,此风破南极。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匹马关山不自怜,归来巾几更萧然。剑门南北等为客,木偶东西聊听天。未省繁华宽旅思,可将奔走负流年。夜凉早梦秋风起,催上山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