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玉楼春》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
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
只在梨花风雨处。
中文译文:
春光欲留在风前,
春天在城南芳草路。
它未随着流水漂荡,
只作为漂浮泥土上的絮。
镜子里的春光已经显得暗淡,
人们没有辜负春天,春天也自负自己。
回想起来,人的离别带来了很多忧伤,
只有在梨花风雨的地方才能找到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诗人通过描绘春光、芳草和飘零的泥土上的絮,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诗中的春光被镜子中的星星所误,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诗人认为人们没有负了春天,而春天却依然自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梦回之时,诗人感受到了远离故乡的忧伤,只有在梨花风雨的场景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寄托。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绪。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光与人事相对照,突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怀仙津步翳,凡圣隔两尘。长统植园果,老幼分甘珍。
削成双峰玉骨清。
圣日祥风起,韶晖助发生。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缥缈春光媚,悠扬景气晴。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
檐牙隐隐出层霄,飞阁联楹满翠涛。花夹御城红雾重,春移仙仗彩云高。天家日月无私照,圣主山河不动摇。正是太平文物盛,玉笙金管进蒲萄。
苦雾收残文豹别,怒涛惊起老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