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一理谁差别。
乐令区区浑未达。
事言无处未尝无,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
何异捣齑餐杵铁。
仲尼去卫又之陈,此是乘车入鼠穴。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玉楼春》
有无一理谁差别。
乐令区区浑未达。
事言无处未尝无,
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
何异捣齑餐杵铁。
仲尼去卫又之陈,
此是乘车入鼠穴。
中文译文:
有无一理谁差别。
乐令区区浑未达。
事言无处未尝无,
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
何异捣齑餐杵铁。
仲尼去卫又之陈,
此是乘车入鼠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辛弃疾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心境。
诗中的第一句“有无一理谁差别”,表达了人们对于理念和观念的争议和分歧,暗示了世间众多的争议和不同意见。
第二句“乐令区区浑未达”,描绘了诗人对于追求理想和追求快乐的渴望,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还未达到目标。
第三句“事言无处未尝无”,表达了诗人认为在世间万事万物中,言说之事无处不有,凡事皆可言说。
第四句“试把所无凭理说”,表明诗人试图用理性的思考和论述来解释那些看似无法理解的事物。
接下来的两句“伯夷饥采西山蕨,何异捣齑餐杵铁”,通过描绘伯夷之饥和孔子之行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理想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一句“仲尼去卫又之陈,此是乘车入鼠穴”,以孔子迁徙的经历来比喻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整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描绘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迷茫与困惑,同时表达了对于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坚持和执着。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草树已秋声,郊原喜晚晴。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下箸槎头美,传杯瓮面清。追欢犹可勉,徂岁不须惊。
危峰抹黛夹晴川,树簇红英草碧烟。樵客云僧两无事,此中堪去觅灵仙。
花随春尽觅无痕,尚续馀欢索侑尊。一曲未终人已去,西园灯火欲黄昏。
逐日愁闻雨,今朝喜遇晴。云开山卖状,月出海生明。天地有常理,古今无限情。静中观世变,安得见河清。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行到竹林头,探得梅花消息。冷蕊疏英如许,更无人知得。冰枯雪老岁年徂,俯仰自嗟惜。醉卧梅花影里,有何人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