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寓寺八首》

道人钟梵久寂寞,倦客弭车聊静便。
我亦云山闲衲子,平生香火旧因缘。

作者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作品评述

诗词:《寓寺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张耒

道人钟梵久寂寞,
倦客弭车聊静便。
我亦云山闲衲子,
平生香火旧因缘。

中文译文:
寺庙里的道士敲打着佛钟已经很久了,寂寞无人相伴。
疲倦的旅客停下车辆,只为寻求片刻的宁静。
我也是山中的修行者,安闲地穿着僧袍,
一生中的香火信仰是旧时的因缘。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身处寺庙的景象,他看到道士已经很久在敲打佛钟,孤独寂寞。一位疲倦的旅客停下车辆,寻求片刻的宁静。作者自称为山中的修行者,平时过着宁静的生活,穿着僧袍。他提到自己一生信仰佛教,对香火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信仰与前世的因缘相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寺庙和其中的人物,表达了一种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情感。道人敲打佛钟的寂寞形象与倦客停车寻求宁静的画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修行者和旅人的不同生活状态。作者自称为山中的修行者,穿着僧袍,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最后,他提到自己对香火信仰的执持,强调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修行的重要性,并将这种信仰归因于前世的因缘。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虔诚的场景,展示了作者对修行和宗教的理解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个体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中人们对宗教信仰和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祥和。同时,通过对香火信仰的提及,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敬仰和承袭。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香火信仰和前世因缘的思考。它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 《饮于梅山弟家醉书八首》

    梅山半载在城中,辜负山中月与风。老我相逢还一笑,弟兄能有几人同。

  • 《为师席李上舍去智寿四首》

    当时骑气拥函关,奕代清才擅谪仙。鼻祖婵嫣有余庆,至今名世更生贤。

  • 《述怀》

    踪迹浮萍落五湖,一番相别一番疏。不知此去从何处,还许春风得见无。

  • 《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 《首尾吟》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得意时。正得意时常起舞,到麾毫处辄能飞。南溟万里鹏初举,辽海千年鹤乍归。岂止一诗而已矣,尧夫非是爱吟诗。

  • 《冲虚宫》

    鼎边鸡犬知何在,云外龙鸾去已赊。惟有黄金余瓦砾,贫民时复得些些。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