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寓言二首》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
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寓言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本来无物使人疑,
却为参禅买得痴。
闻道无情能说法,
面墙终日妄寻思。

中文译文:
本来没有任何东西让人产生怀疑,
却因为参禅而变得痴迷。
听说无情却能说法,
整日对着墙壁虚妄地思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创作的,表达了一种参禅修行的境界和心态。诗的第一句“本来无物使人疑”指的是在参禅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体验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让人产生了疑惑和怀疑。接着,诗人说“却为参禅买得痴”,表达了修行者为了追求禅宗的境界而变得痴迷和执着。

第三句“闻道无情能说法”中的“无情”指的是禅宗的境界超越了情感和个人欲望,能够深入领悟佛法的真谛,并能够将其讲述给他人。最后一句“面墙终日妄寻思”描绘了修行者整日对着墙壁坐禅,心中追求着一种超越思维的境界,虽然是“妄寻思”,但也表现出他们对于禅宗境界的执着与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参禅修行者在追求禅宗境界中的痴迷和追求,以及他们对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它表达了王安石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意义和超越性的思考。整首诗意蕴含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 《菩萨蛮(七夕)》

    绮楼小小穿针女。秋光点点蛛丝雨。今夕是何宵。龙车乌鹊桥。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不用问如何。人间巧更多。

  •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 《小长干曲》

    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 《次韵答简簿》

    少日牛衣尝熟眠,老来驼褐不护寒。欲呵龟手拈秃笔,怯看冰柱县疏檐。东风不解着梅柳,翻作六出欺春妍。春回腊尽亦可好,但为浮生添一年。负郭有人如石笋,雪里哦诗自烹茗。胸中盎盎有天和,户外萧萧尚冰冷。日炊脱粟不自怜,却念野庐无爨烟。此忧未知可解否,准拟为君浮酒船。

  • 《採香径》

    缯甲如荼护此台,玉颜憔悴锦帆来。一蹊香草无蜂过,千里空葭有雁回。响屧藓埋丹凤迹,缕衣花变粉蛾灰。谁知子夜歌残日,树满西山似绿苔。

  •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