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好自蔽,况乃知我匹。
每行悔其然,所见定万一。
不求攻尔短,欲议世之失。
耘而舍其田,辛苦亦何实。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寓言六首》
明者好自蔽,况乃知我匹。
每行悔其然,所见定万一。
不求攻尔短,欲议世之失。
耘而舍其田,辛苦亦何实。
中文译文:
明智者喜欢隐藏自己,更何况那些认识我的人。
每一行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所看到的事情也不一定准确。
并不追求揭露你的短处,只是想探讨这个世界的错误。
辛辛苦苦地耕耘田地,最终舍弃,那辛劳又有何意义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寓言六首》之一。诗中以简练而寓意深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行为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首先,诗中提到明智者喜欢隐藏自己,这是对人们智慧和见识的一种讽刺。明智的人常常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才智,因为他们了解到被人知晓可能带来的困扰和危险。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同时也对所看到的事情表示怀疑。这表明作者对自身的行为和对外界的观察持有审慎的态度,并意味着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于事物多面性的认知。
然后,诗中提到并不追求揭露他人的短处,而是希望能够探讨社会的错误。这表明作者更关注的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而非个体之间的攻击和指责。他想要通过思辨和辩论来揭示社会的缺陷和失误。
最后,作者以耕田为例,表达了对于辛勤劳动的质疑。他认为,即使辛辛苦苦地耕耘田地,最终可能还是会舍弃,这种辛劳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又有何意义。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对于人们辛勤劳动的反思,呼唤着对于价值和意义的重新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行为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从隐藏智慧到对行为反思,再到对社会错误的探讨,作者呈现了一种审慎和追求真相的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对劳动和价值观的质疑。这首诗词启发人们思考自身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哲理和启示意义。
阴云起兮白雪飘。
谁道江南暖,新春见雪飞。鸥来亲客艇,花乱上人依。古郡地偏寂,野窗寒入微。戴家人不远,欲去未能归。
连山争南驰,划断沧江曲。势如万马奔,鞭镫忽回复。石角不戴土,苍然四无麓。寸草不得荣,唯含古苔绿。浪波撞其根,岩窦飨琴筑。浮图乃善幻,凌虚驾佛屋。行人愿利涉,望拜各致祝。人生贵无事,安能虑存覆。我欲升其巅,凭高快心目。飞传不可留,一往如电速。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云龙出水风声过,海鹤鸣皋日色清。石笋半山移步险,桂花当洞拂衣轻。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
九天风雨岁寒频,十八公边夜边身。气味菟□□□□,□朋梅竹可三人。秦皇爱护加封爵,夏后栽培作社□。可以书灯照吟榻,落毛扫石当茶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