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蹊密密度金针,一一针针观世音。
妙净庄严成相好,光明感应发身心。
江横练色月浮水,雨灌华枝春在林。
闻见可中超有路,普门处处许相寻。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余姚胡氏绣观音求颂》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观世音菩萨的绣品形象,表达了对菩萨的崇敬之情,并通过绣品所传达的庄严和光明,表达了菩萨的感应和慈悲。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线蹊密密度金针,
一一针针观世音。
妙净庄严成相好,
光明感应发身心。
江横练色月浮水,
雨灌华枝春在林。
闻见可中超有路,
普门处处许相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绣品作为表达方式,通过细致描绘线蹊和金针的密集程度,展现了绣观世音的精致和细腻。每一根金针都是用心绣制的,形成了观世音的形象。观世音的庄严和美好在绣品中得以完美呈现,显示了绣品的妙处。
诗人通过形容绣观世音的庄严和净化,表达了对菩萨的崇敬之情。观世音的庄严成就和光明感应能够启迪人们的身心,使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诗词中的江横、月浮、雨灌、华枝等意象,给人以生动的景象感受。江横练色,月浮水,描绘了水中的月色和江上的波澜,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诗情画意。雨灌华枝,春在林,则传达了春雨滋润大地,使得花枝绽放的美好景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展示了观世音菩萨的美好形象与自然界的和谐融合。
最后两句表达了人们对观世音的崇拜和希望。闻见可中超有路,普门处处许相寻。这是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借助观世音的庇佑和指引,超越尘世的烦恼,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普门处处许相寻,意味着菩萨的慈悲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找到菩萨的救渡与庇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绣观世音的描绘,表达了对菩萨的崇敬之情和对菩萨慈悲救渡的希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人们的心灵相结合,使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春山杜鹃啼,苦劝人归去。声碎竹林风,血染花梢雨。我老无家可得归,萝窗睡饱云黏衣。山童推枕破残梦,报道有僧开竹扉。何方圣者来寻讨,解包颺下青龙钞。便欲庭前纵火焚,净地岂容狼藉了。问渠何日离飞来,两月奔驰未到家。好劝急归休歇去,春风落尽武林花。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身已龙钟不出村,尚能抱瓮灌蔬园。瓦盆甚朴常盛酒,茅屋虽低可负暄。锄倦扶藜访邻叟,祭归怀肉遗诸孙。后生记取耆年语,世世休思入县门。
天然省悟,此一遇转增,清凉尤憬。定里铅汞结就,都缘壬逢丙。元初面目成琼颈。返照长生安静。速令归去,前程已许,久通坚永。好景。光传焕炳。见空外万门道,银霞齐整。渐渐近来,相接相迎,须臾顷。蓬莱路阐神仙境。有个金童邀请。谨持玉诏,亲教害风受领。
墨子平生枉费工,谩将泛爱去形容。若观木讷并刚毅,方见风流是个中。
林下不成兴,仲容微禄牵。客程千里远,别念一帆悬。欲叹卑栖去,其如胜趣偏。云山深郡郭,花木净潮田。坐啸帷应下,离居月复圆。此时知小阮,相忆绿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