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江舟雨满川,楼台烟霭幕愁边。
春风邀勒梅都谢,夜雨淋浪柳尚妍。
僧钵偶分蒲塞供,佛香时送水沉烟。
佳时更拟携筇出,拾翠人归唤渡船。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雨中兹感寺泛舟》是宋代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中兹感寺泛舟,
在绵绵细雨中,我在寺庙的小船上荡漾,
The boat floats in the rain, amid a feeling of serenity,
映水楼台烟霭幕愁边。
映照在水中的楼台烟雾笼罩着忧愁的边缘。
The reflection of towers and mist shrouds the melancholy edges.
春风邀勒梅都谢,
春风招呼着盛开的梅花,却已经谢去,
The spring breeze invites the blooming plum blossoms, which have withered,
夜雨淋浪柳尚妍。
夜雨浸湿了婀娜的垂柳。
The night rain drenches the graceful willows.
僧钵偶分蒲塞供,
僧人的钵子偶然被分开,蒲草塞入作为供品,
The monk's begging bowl is accidentally separated, and rushes are stuffed in as offerings,
佛香时送水沉烟。
佛香的烟雾时而送来一缕水汽。
The fragrance of incense occasionally carries a hint of mist.
佳时更拟携筇出,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更想带着徒杖外出,
In this beautiful moment, I wish to venture out with a walking stick,
拾翠人归唤渡船。
捡拾碧绿的翠色,人们归来时呼唤渡船。
Picking up the emerald green color, people call for the ferry when they return.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中的寺庙景象,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诗人在雨中乘船漂泊,观察着周围的景色。楼台的烟雾和细雨营造出一种忧愁的氛围,与春风中凋谢的梅花和淋湿的垂柳形成鲜明对比。诗中还提到僧人的钵子被分开,蒲草被塞入作为供品,表达了岁月的变迁和物事的转换。最后,诗人渴望在美好的时光里带着徒杖外出,捡拾碧绿的翠色,并听到归来者呼唤渡船。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中的寺庙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景色的感受和内心的思绪。诗人运用了独特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雨滴、楼台、烟雾、梅花、垂柳等元素融入诗中,创造出一幅富有诗意和意境的画面。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时间的变迁和物事的转换,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雨水为线索,以表现外在景物为手段,通过描绘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体现了李洪诗人细腻的感受力和对自然美的敏锐触觉。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昔人风调谁高,二疏盛日还乡里。公卿祖道,百城围尽,争传佳事。闻自垂车日,都门外、送车凡几。今世无工,尽置之勿道,焜煌处、独青史。佳甚东阳山水。是昔时、钓游某地。风流脱似,洛中耆老,一人而已。好为霞觞酹,正庭阶、彩衣荣侍。便明朝有诏,启门解说,值先生醉。
道明回诏乐清间,便向中朝脱冕冠。百日秉枢登相府,千年青史表旌桓。泰运正隆嫌气热,干网初整畏冰寒。逍遥唱和多高致,仪象霜风俾后看。
自遣迎君骑,期君指日来。胡为多坎坷,欲动却迟回。望眼凝还断,愁怀郁不开。相过须有早,莫待折寒梅。
振万方明德,疾徐咸可观。铿锵动金奏,蹈厉总朱干。夹进昭威武,申央警宴安。守方推猛士,当用鹖为冠。
年加心地转如灰,书箧经旬亦懒开。诗句偶吟皆感事,文章无用独伤才。秋蝉残韵摇疏树,夕照寒光下古台。闲绕岸莎看野水,暗流红叶不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