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接长江,活活流不已。
高亭出城角,四面尽湍水。
山川孤云飞,槛阁清风起。
望远何所思,故人在千里。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登赏心亭》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登上赏心亭,秦淮江水源源不断地流淌。高高的亭子伸出城角,四周环绕着湍急的水流。山川间孤独的云彩飘扬,亭阁上清风吹拂。远眺之时,心中何所思?故友在千里之外。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赏心亭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在远离故乡时的思乡之情。秦淮江水源源不断地流淌,象征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不息。高亭伸出城角,环绕着湍急的水流,给人一种奔腾不息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山川间孤独的云彩飘扬,亭阁上清风吹拂,给人一种恬静宁谧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远眺之时,作者不禁思念起故乡和远方的故友,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思乡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思绪,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引发读者的共鸣。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对友情和远方的思念,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感动。
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士酬。
但把凡身小品论,不须榻頞问星辰。女郎恋别泪如雨,遑托金针度与人。
异端岂必皆邪说,执一之偏或过中。隘与恭如失正,到头流弊亦皆同。
晚妆灯火炤楼新,重奏妍词唱未匀。遮莫帘空扉已阖,隔墙犹有听歌人。
春风鼓大江,孰能度广狭。似觉海东涛,顷刻上三硖。兹辰当改火,每岁已衣裌。岂意九派天,故絮未可匣。北顾马当矶,西睨鸿宿夹。雪浪欲沃城,无复一凫鸭。钉缆虞岸裂,阁舫惧崖压。天吴政尔骄,水伯讵敢狎。津亭叹逝翁,衰鬓侧乌幍。既昧升天行,亦缺缩地法。故畴身麦交,田事
夜色昏昏带远烟,谁家灯火待归船。小迟月上风须息,且伴白鸥今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