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轩微雨过,初夕凉风生。
兀坐正幽寂,云间月华明。
移榻向寒阶,遥望孤蟾清。
所思故人远,对此伤予情。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坐久月初上》是宋代苏颂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楼微雨过,初夜凉风生。
静静坐在这里,云间明亮的月光。
我将床榻移到寒冷的阶上,远远望着孤寂的月亮。
思念远方的故人,对此感到伤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坐在高楼上,微雨过后,初夜的凉风吹拂着。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云间明亮的月光洒在他身上。他将床榻移到寒冷的阶上,远远地凝望着孤寂的月亮。在这样的夜晚,他思念远方的故人,对此感到伤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寂寞的夜晚场景。高楼微雨、初夜凉风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的清凉和宁静。诗人选择了一个高处的位置,与繁忙的世界相隔离,独自欣赏云间明亮的月光,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情境。移榻向寒阶,遥望孤蟾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他思念着远方的故人,对于与故人的距离感到伤感和悲凉。
整首诗情感内敛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将故人的远离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诗意深远的意境。
眉山远地蜀川西,九穗嘉禾忽效祺。东极龙枝人莫睹,环丘玉粒世空知。中和积粹名方异,繁蔚呈祥事更奇。自可增封齐北里,岂将同颖比繁禧。
客意久不适,揽衣临暮舂。烟长藏野阔,云断漏天空。酒置千愁里,诗成一望中。黄花无限好,底事忆江东。
衲僧拄杖头,一千三合米。今年春雨多,一饱应难拟。觉海山仙,闻如是语。怒发冲冠,驱神驾鬼。诛云师,扫烟翠。放出金乌出海门,且听歌舞乐丰年,只图一个不知恩。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难从荷筱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断稿投衣橐,残壶挂马鞍。寺荒寻店久,桥败涉溪寒。道里逢人问,题名拂壁看。平生惯行役,随处得加餐。
渔村把酒对丹枫,水驿凭轩送去鸿。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故人草诏九天上,老子题诗三峡中。笑谓毛锥可无恨,书生处处与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