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枕淮流,桥边与亭畔。
借问植秦堤,何如在隋岸。
南朝正佳丽,绮陌多攀玩。
嗟今非昔时,荣悴俱可叹。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秦淮柳》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老的树木依偎在秦淮江水旁边,
桥边和亭畔都有它们的身影。
我想知道,若是将这些树木种植在秦堤上,
是否和在隋岸上一样美丽。
南朝的景色是如此的迷人,
绮丽的大道上人们众多,欢笑玩耍。
唏嘘不已,现在的时光与过去不同,
辉煌和衰落都令人叹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颂在秦淮江畔与同僚偶然相遇时的情景,并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的古树代表着历史的悠久和沧桑,它们静静地依托在秦淮江水旁边,见证了时光的流转。诗人希望知道,如果这些古树被移植到秦堤上,是否还能保持在隋朝时美丽的景色,这也暗示着他对过去时光的向往和思念。
诗词中提到南朝的景色,形容其迷人和绮丽。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辉煌的时期,人们在美丽的大道上行走,尽情享受生活,这些场景都让人陶醉其中。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叹息,暗示着时光的变迁带来了社会的荣辱兴衰,让人感慨万分。
整首诗词以苏颂细腻而含蓄的笔触展现了时光的流转和社会变迁对人们情感的影响。通过对古树、秦淮江、桥边亭畔和南朝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之情,表达了对历史和时光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词既有景物描写的美感,又有情感表达的深度,展示了苏颂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眉山远地蜀川西,九穗嘉禾忽效祺。东极龙枝人莫睹,环丘玉粒世空知。中和积粹名方异,繁蔚呈祥事更奇。自可增封齐北里,岂将同颖比繁禧。
客意久不适,揽衣临暮舂。烟长藏野阔,云断漏天空。酒置千愁里,诗成一望中。黄花无限好,底事忆江东。
衲僧拄杖头,一千三合米。今年春雨多,一饱应难拟。觉海山仙,闻如是语。怒发冲冠,驱神驾鬼。诛云师,扫烟翠。放出金乌出海门,且听歌舞乐丰年,只图一个不知恩。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难从荷筱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断稿投衣橐,残壶挂马鞍。寺荒寻店久,桥败涉溪寒。道里逢人问,题名拂壁看。平生惯行役,随处得加餐。
渔村把酒对丹枫,水驿凭轩送去鸿。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故人草诏九天上,老子题诗三峡中。笑谓毛锥可无恨,书生处处与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