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远色阁二首》

高人了色空,法界无近远。
客来一登临,正好高著眼。

作者介绍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远色阁二首》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这首诗以充满禅意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远色阁二首》中文译文:
高人了色空,
法界无近远。
客来一登临,
正好高著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领悟。首先,诗中提到了"高人了色空",意味着超越了尘世的纷扰和物质的束缚。"色空"指的是世界的表象和虚幻,而"高人"则代表了超越凡俗的智者或悟者。

接着,诗句"法界无近远"暗示了法则的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特性。"法界"是佛教中的概念,表示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法则。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认为法则的普遍存在使得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变得模糊不清。

接下来,诗中出现了"客来一登临",表明有客人来到了这个地方。"登临"可以指登上高处,也可以引申为进入一种境界或状态。客人的到来为作者提供了与高人一样的视角,使他能够超越尘世的局限,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最后一句诗"正好高著眼",强调了作者在客人的陪伴下,正好可以放眼远望,展望更广阔的世界。"高著眼"表示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洞察力。整首诗通过描绘高人的境界和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超越尘世束缚、拥有更高层次的视角和洞察力的意境。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人生和世界的描摹,传递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和境界。作者用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了对于超越物质世界、追求智慧和洞察力的追求。整首诗给人以宁静、超脱的感觉,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思。

  • 《观性吟》

    千万年之人,千万年之事。千万年之情,千万年之理。惟学之所能,坐而烂观尔。

  • 《甘露寺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 《蔓菁花诗》

    游丝百尺如堪挽,小虫群飞欣日暖。蒿莱满地不见春,唯有蔓菁迷病眼。无复陵陂间碎金,青苔漫想玄都观。今朝幸值天无风,飞来雌蝶畏雄蜂。村中女儿将插鬓,不信河阳万树红。幽人惜春春已远,把酒属君君自遣,蔓菁开花犹烂熳。君不见西园桃李能几时,此辈天教擅春晚。

  • 《骑鲸桥》

    池港开门就作桥,朱栏相望压鲸腰。风摇慢折游溶绿,波底何妨著霁霄。

  • 《释奠诗应令》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 《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

    一经同雁塔,再入并鸳行。方喜为寮好,那知梦奠伤。学多应损寿,文富幸流芳。有士奇如此,云溪奈閟藏。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