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静求难静,忙心不可闲。
艳阳天地热,思暮日衔山。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诗词:《缘识》
朝代:宋代
作者:宋太宗
知静求难静,
忙心不可闲。
艳阳天地热,
思暮日衔山。
中文译文:
了解宁静追求更深的宁静,
心思繁忙无法得到闲暇。
炎热的阳光照耀天地,
思绪如夕阳拖着山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宋太宗对于内心宁静和平静思考的追求。诗中表达了太宗对于繁忙生活的厌倦,他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诗人通过对比酷热的阳光和夕阳拖着山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绪和追求的状态。
赏析:
《缘识》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宋太宗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的"知静求难静"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越外在的喧嚣和繁忙,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心宁静。"忙心不可闲"则突出了他的心思繁忙,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通过"艳阳天地热"和"思暮日衔山"这两句,诗人描绘了阳光炽烈和夕阳挂在山岭上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和追求的状态。
这首诗词简洁明了,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世界相融合,表达了对于宁静的向往和追求。诗词中的意象和对比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体味其中的意境,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追求和对于宁静的渴望。
山云如练静,水云如鹤飞。细观聚散间,动静皆天机。是物本无心,出处不可期。我亦尝出岫,不雨竟空归。师今恐云去,密密关窗扉。收卷成坐卧,补缀为衲衣。此中有深意,宴坐添炉霏。
全真闭户魏不琢,二纪怡然外世荣。留得诗名皮陆集,到君句法有余清。
蓬莱有个李八伯,一对眼睛如漆黑。且莫错认定盘星。
日下四山阴,山庭岚气侵。牛羊归径险,鸟雀聚枝深。正枕当星剑,收书动玉琴。半扉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望欢城南头,览取别时路。路边有深井,井上有双树。树有东西枝,枝叶尽相附。去年东枝荣,今年西枝悴。年年望树枝,树发行人归。
决科遄入幕,更秩遂登朝。龙化无重浪,鹏抟即九霄。仙凡端有命,一壤一何辽。愿踵门庭盛,勋庸日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