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测玄机圣,天功地久长。
群生皆是性,道德有圆方。
妍丑随情意,於戏细酌量。
达人知澹薄,默默见非常。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宋太宗。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于人类的天赋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以及智者对于世事的超然洞察。
诗词以一种宏大的视野来探索玄妙的天道和人的本性。它表达了对于谁能够洞悉天道奥秘的疑问,将之归结为天地的伟大功绩。诗人认为,所有众生都有本性,而道德则具有圆融和方正之处。妍丽和丑陋都取决于情感和意愿,而在戏谑之中进行细致的权衡。只有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能了解真正的淡泊和虚无,默默地洞察非凡之事。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而丰富。首先,它提醒人们要反思自身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探索人类的根本性质。其次,诗人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呼吁人们对待外在表象,不受妍丽与丑陋的干扰,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与意愿。最后,诗人认为只有具备高度洞察力的人,才能认识到世间事物的非凡之处,而这种洞悉并不需要言语的宣扬,而是默默地感知和体悟。
在赏析这首诗词时,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诗中的玄妙和智慧超越了个人与时代的限制,具有普世的价值。诗人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通过对对立概念的对比与辩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刻意义。读者在品味这首诗词时,可以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反思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努力寻求内在的平衡和洞悉。
总之,《缘识》是一首具有哲理思考的宋代诗词,通过对天道和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达人洞悉的赞美,引发读者对于人类存在和智慧的思考。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而丰富,赏析其中的智慧与启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洞悉。
千重海浪渔人醉,百战沙场野叟闲。能向闹中还得静,乃知朝市即青山。
花露滴香红,花底漏声初歇。人似一枝梅瘦,照冰壶清彻。翠蛾云鬓为谁容,虫丝宝奁结。可惜一春憔悴,负满怀风月。
五五复五五,五五逾重数。浮世若浮云,金石一如故。与君相见时,杳杳非今土。
去郭来寻隐者居,柳阴假步小篮舆。每期会面初偿约,却计论心旧得书。浅绿垣墙绵薜荔,淡红池沼映芙渠。为言肯共留连饮,涧有青芹罟有鱼。
六月访古壑,衣巾全似秋。多无百年寿,能得几番游。泛酒月流硖,听笙云满楼。相忘有樵者,来往共夷犹。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以大愿力出世间,示梵王身宣正法。三十六旬有六日,惟有此日最吉祥。稽首殷勤一瓣香,万岁千秋为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