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人莫把石牛骑,海变桑田故不知。
耕地种禾终是妄,真空相偶更无疑。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木人莫把石牛骑,
海变桑田故不知。
耕地种禾终是妄,
真空相偶更无疑。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人事变迁的深思。诗中提到了木人骑石牛、海变成桑田、耕地种禾等景象,具有隐喻的意味,寓意着人们对于真实和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局限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宋太宗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首句“木人莫把石牛骑”,通过将木人骑在石牛上这一不合常理的形象,暗喻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有时是错误和片面的。接着,提到“海变桑田故不知”,海变成桑田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人们对变化的敏感度和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察觉到这种变化的发生。这种变化的来临没有预兆,人们往往对它毫无察觉。
接下来的两句“耕地种禾终是妄,真空相偶更无疑”,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的局限性。尽管人们辛勤耕种土地,但诗中暗示这种努力最终可能是徒劳的,因为种植禾苗只是表面的行为,而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最后一句“真空相偶更无疑”,意味着相对的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关联,暗示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模糊不清。
整首诗词通过对木人、石牛、海、桑田、耕地和禾苗等象征性意象的运用,以及简练而含蓄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和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首诗词在表达思想意境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思和启示。
有意兼程去,飘然二翼轻。故乡多久别,春草不伤情。洗钵泉初暖,焚香晓更清。自言难解缚,何日伴师行。
翠华摇曳转龙荒,宣府离宫面面长。代马繁缨悬广室,胡姬妆镜挂连房。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斋舫凌湮浦,云屏入画图。日烘花炫昼,风定水明湖。布谷佩春种,提壶劝客沽。湘中无限景,赋咏继三都。
彼美宜家室,之媛友瑟琴。漆园歌未歇,沣浦佩还沉。懿范贻彤管,佳铭得藁砧。卧龙山下路,风雨乱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