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堪依仗,周迁四叙移。
人忙闲圣迹,心达罢狐疑。
俊造皆流品,逢能即是师。
二从寒暑变,龙浴凤皇池。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真境的依赖和对周遭环境变迁的感慨,表现了他对人生忙碌与闲适之间的思考,以及对智慧和心灵追求的渴望。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真实的境界令人心仰,环境的变迁让我四处流连。人们忙碌的同时也追寻着圣贤的足迹,我的内心摆脱了疑虑。人们的才华出类拔萃,遇到了贤者就成为了徒弟。在寒暑更迭的岁月里,我沐浴在龙和凤凰的池塘中。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几个主要的思想:
1. 追求真境:诗词开篇就提到了真境,表示作者对真实、高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真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们向往在其中找到安慰和启示。
2. 环境变迁:作者在诗词中描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这可能是指社会、政治或自然环境的变迁。这种变迁使人们难以固守一处,不断流动,也引发了对传统和价值观的思考。
3. 忙碌与闲适:诗词中提到人们的忙碌和闲适,表达了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作者认为人们不仅要忙碌于物质追求,也应该有闲暇的时间去追寻智慧和心灵的栖息地。
4. 智慧与师徒:作者提到遇到贤者即成为徒弟,表达了对智慧的崇敬和追求。通过与贤者的交流和学习,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华和修养。
5. 龙浴凤皇池:这句诗句具有象征意义。龙和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诗词中的龙浴凤皇池暗示作者通过修行和追求真境,得以沐浴在神圣的氛围中,获得智慧和启发。
这首诗词通过对真境、环境变迁、忙碌与闲适、智慧与师徒关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智慧追求的思考。它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在忙碌中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