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缘识》

紧峻焚修彼自知,天嗔不许乱施为。
真心实行终归德,善事缘多恶可悲。

作者介绍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作品评述

《缘识》是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对于善恶因果的认知和体悟,强调了人们应该识别缘分、明辨是非、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译文:
识得缘分,犹如焚修之苦自知,
天地怒视,不允许不顾善恶行为。
真心实践,最终归于道德美德,
善行多有因缘,而邪恶之事令人悲伤。

诗意:
这首诗词以焚修之苦来比喻对于善恶因果的认知。太宗皇帝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苦,体悟到了人们应当认清善恶的因果关系。他意识到,在天地间,善恶有明确的界限,天地会对不顾善恶行为的人产生愤怒和不满。然而,真心实践善行最终会回归于道德美德,而且善行往往有着复杂的因缘关系。相反地,邪恶之事则令人深感悲伤。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焚修之苦的隐喻,强调了人们应当明辨是非、识别缘分的重要性。太宗皇帝借焚烧修行的艰辛来形容对于善恶因果的认知,表达了他对于善恶行为的警示和思考。他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点明了善恶行为的不同后果,以及人们应当追求善行、回归道德的价值。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句传达了深刻的道德思考,引发人们对于善恶因果关系的思考和反思。同时,通过对善事和恶事的对比,强调了善行的美德和邪恶之事的悲伤性质。整首诗词给人以警示和启迪,鼓励人们在人生中选择善行,追求道德的光辉。

  • 《江上度元宵节》

    一舟元夕卧孤村,夜半相呼了不应。说与儿曹休谇语,黄州明日买残灯。

  • 《鹤》

    九皋羽翼下晴空,万里心难驻玉笼。清露滴时翘藓径,白云开处唳松风。归当华表千年后,怨在瑶琴别操中。好共灵龟作俦侣,十洲三岛逐仙翁。

  • 《入狱第一百三》

    眼前列杻械,熊挂玄蛇吼。夜看丰城气,朝光入甕牖。

  • 《题女道士居(不饵芝朮四十馀年,一作秦系诗)》

    不饵住云溪,休丹罢药畦。杏花虚结子,石髓任成泥。扫地青牛卧,栽松白鹤栖。共知仙女丽,莫是阮郎妻。

  • 《寄黄子耕》

    谁能一枉林间寺,君独屡过湖上村。先世文章出遗逸,当家句法有渊源。平生所识盖无几,盛意若何如见存。元佑兰台妙人物,我今寂寞愧诸孙。

  • 《小车吟》

    春暖秋凉兼景好,年丰身健更时和。如茵草上轻轻碾。似锦花间慢慢拕。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