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虽共语,不解老人心。
莫作为闲事,高山似海深。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少年与老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上的隔阂,以及对于高山的深远寓意的诗意表达。
诗词的中文译文:
少年虽共语,不解老人心。
莫作为闲事,高山似海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少年和老人之间的对话为主题,表达了沟通时的难度和代沟的存在。年轻人虽然能够使用语言与老人进行对话,但却难以理解老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种理解上的隔阂体现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差异和沟通困境。
随后,诗词以“莫作为闲事,高山似海深”作为总结。这句话揭示了诗词的主题,即年轻人应当认识到沟通和理解老人的内心是一项重要的责任,而不应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琐事。通过使用“高山似海深”这个意象,诗词表达了老人的经历和思想深不可测,就像高山一样具有无限的内涵和深度。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一种跨越年龄和经历的难题,强调了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也提醒年轻人要尊重和关心老人的感受,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智慧。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媿淡生涯。聊将横浦红丝磑,自作蒙山紫笋茶。
家住丛台旧,名参绛圃新。醉波疑夺烛,娇态欲沈春。伴雨聊过楚,归云定占秦。桃花正浓暖,争不浪迷人。
天孙司经纬,专巧上帝旁。星缕日月针,几经补苍苍。弭节游人间,帝服无文章。寒女一机素,未知作衣裳。再拜愿祈巧,精神通渺茫。但恐云车回,虚无往路长。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
冲寒谒子陵,好挹钓台清。若遇多梅处,须宽半日程。少年先器识,实地作功名,太守贤明甚,当如事父兄。
短衣射虎早霜天,叹息南山又七年。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平波漫漫看浮马,高柳阴阴听乱蝉。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