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闲静得,奉道见真谛。
契合皆堪用,因缘事好依。
精诚求谛信,须有是兼非。
豁达幽深远,奥妙玉玄机。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宋太宗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清净虚无的追求,以及通过奉行道义来认识真谛的观点。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虚闲静得,
奉道见真谛。
契合皆堪用,
因缘事好依。
精诚求谛信,
须有是兼非。
豁达幽深远,
奥妙玉玄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追求清净虚无境界的愿望。诗人通过奉行道义,寻求认识真谛的方法。他认为,只有与道义相契合的事物才是值得追求的,而一切都应该依靠因缘际遇来决定。诗人力求真实和信仰的精深,但也认识到真实和信仰必须同时包括是和非的因素。他希望能够达到一种豁达宽广、深远玄奥的境界,领悟到玉石般晦涩而深奥的秘密。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追求清净和真实的思想。诗人认为,清净和真实并非是简单的境界,而是需要借助奉行道义和因缘际遇来实现的。诗词中的精诚和谛信,强调了追求真实的必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包容并接纳真实中的是非矛盾。诗人追求的境界是豁达宽广、深远玄奥的,这种境界暗示了对人生的超越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整首诗词风格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对真实本质的追求的情感。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