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即是道,佛心即是佛。
人生有善缘,修行岂废力。
悟来瞬息间,暧昧藏五贼。
非干智慧中,虚妄不可得。
小乘尚执迷,大乘堪法则。
经教有明文,守白便知黑。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缘识》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宋太宗。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关于宇宙、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诗词中的第一句“天心即是道,佛心即是佛”是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信仰的理解。它传达了一种观念,认为天心与道是合一的,佛心与佛也是合一的。这暗示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无论是道还是佛,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体悟而得到。
接下来的两句“人生有善缘,修行岂废力”强调了人生中善缘的重要性以及修行的价值。它暗示着人们应该珍惜和把握好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同时积极修行追求内心的升华。
诗词的下一句“悟来瞬息间,暧昧藏五贼”表达了对悟道的理解。它意味着领悟真理的瞬间,人们常常会受到五种贼心的干扰,即欲望、嗔怒、无明、妄想和疑惑。这些贼心会阻碍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和体悟。
随后的两句“非干智慧中,虚妄不可得。小乘尚执迷,大乘堪法则”表达了对修行的不同层次的思考。它暗示着智慧本身并不能完全抵达真理,虚妄也不能得到真理。小乘者仍然执迷于表面的修行,而大乘则可以堪称修行的典范。
最后两句“经教有明文,守白便知黑”强调了经教的重要性和对善恶的辨识。它暗示着通过学习经典的明文,人们可以认清善恶之间的区别,从而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
《缘识》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宇宙、人生和修行的思考。通过对天心、佛心、善缘、修行、悟道和经教的探索,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道德价值的思考,给予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茅舍起疏烟。家在寒溪阿那边。修竹当篱梅当户,萧然。问是尧天是葛天。风雨入新年。惟恐春阴咽管弦。绿酒一樽歌一曲,人传。不属天仙属散仙。
双倚妆楼宝髻垂。佩环依约下瑶池。鬓边斜插碧蝉儿。不嫁东风苏小恨,未圆明月柳娘悲。舞休愁叠缕金衣。
凡卉徒妖迥不同,输渠篱下自丛丛。趋时示肯隐君子,比竟依然带晋风。
楼外江山展翠屏。沈沈虹影畔,彩舟横。一尊别酒为君倾。留不住,风色太无情。斜日半山明。画栏重倚处,独销凝。片帆回首在青冥。人不见,千里暮云平。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
天高地迥,海阔山遥。秋风袭衣,拄杖{脖月换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