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缘识》

故无形像显教寻,隐秘踪由自古今。
妙法不传经上字,玄门消息罔知深。

作者介绍

宋太宗赵炅(九三九~九九七),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太祖弟,封晋王。开宝九年(九七六)即位,建元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在位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九。庙号太宗,葬永熙陵。见《宋史》卷四、卷五《太宗本纪》。有《御集》四十卷、《朱邸集》十卷、《逍遥咏》十卷、《缘识》五卷、《莲花心轮迴文偈颂》二十五卷、《迴文诗》四卷、《君臣赓载集》三十卷等(《玉海》卷二八)。今《逍遥咏》、《缘识》有传本,《莲花心轮迴文偈颂》存有残卷,余均佚。 宋太宗诗,《御制逍遥咏》十一卷及《御制缘识》五卷,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护教部露十所收爲底本,保留《逍遥咏》原注,并酌採弘教书院丽轻、宋振参据宋本所撰校记。又据敦煌遗书《御制莲花心轮迴文偈颂》残卷,录偈十八首(含残章),编次爲第十七卷。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首,编次爲第十八卷。

作品评述

《缘识》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宋太宗。这首诗词以隐秘而神秘的方式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像和文字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缘识》中文译文:
过去、现在皆无形迹,隐秘的足迹自古至今。
绝妙的法门不传于经书的文字,
玄妙的门径消息深远而无从知晓。

诗意和赏析:
《缘识》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种超越形象和文字的境界。诗中的“无形像显”和“隐秘踪由”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和感知的存在。它暗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超越了人们通常所能感知到的事物。

诗中提到的“妙法”和“玄门”指的是一种超越凡俗的智慧和境界。这些智慧和境界无法通过书面文字传达,也无法通过常规的知识传统获取。它们是神秘而深远的,超越了人类理解的范畴。

这首诗词给人一种超越世俗的感觉,强调了灵性和智慧的重要性。它暗示了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寻求更深层次的真理和境界。通过超越物质和感官的束缚,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领悟。

总之,《缘识》这首诗词以隐晦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形象和文字的境界,强调了灵性和智慧的重要性。它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寻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意义。

  • 《题著作魏仲先隐墅》

    隐路高高入翠微,人亡宅在有馀悲。自圆溪月知吟处,不散岩云忆卧时。素壁尘昏三纪貌,白杨风老几寻枝。草堂故集篇篇好,要与商翁续紫芝。

  • 《王才谅自行朝归以进士题名示予怆然有感》

    先朝赐第白玉京,五世不出长安城。每闻三岁射策罢,诸生盛服趋天庭。禁门漏尽开九重,阙角仿佛晨光红。衣冠是日集殿下,金支翠旗色相射。空雷隐隐车转毂,鸣梢一声禁籞肃。须臾云开飞六龙,皇帝亲御蓬莱宫。宫槐满庭白日长,侍臣玉立分两厢。众星煌煌拱北极,龙须负扆天中央。

  • 《皇后阁端午贴子词五首》

    贝叶新传宝藏经,圣心端为福群生。从今物自无疵疠,安用桐君纪药名。

  • 《寄西山》

    宫墙无地可穿窬,犹幸先人有敝庐。仕版可羞宁毁瓦,儒冠曾误枉收书。供柴我合同收炭,寄食君当自办蔬。此理晓然明似境,何须足下肆耕锄。

  • 《寄峡州使君郭郎中三首》

    何处观文献,如公尚典刑。诗先获麟作,字本换鹅经。牛斗漫宝气,虚危须德星。无为偃薄计,不晚诏除听。

  • 《喜友人再面》

    一别几寒暄,迢迢隔塞垣。相思长有事,及见却无言。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依依又留宿,圆月上东轩。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