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春晚。
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
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
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
浸梨花。
李清照(一○八四—?),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格非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适当时爲太学生的赵明诚,时年十八,夫妻共事铅椠。崇宁元年(一一○二)父入党籍。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随夫宦居莱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明诚知江宁府,时金兵南侵,遂载书赴江宁。三年,明诚改知湖州,途中病卒,清照流寓浙东各地。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赴临安府,夏,再适张汝舟,未几即离异(《云麓漫抄》卷一四、《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八)。四年,撰《金石录后序》(《容斋四笔》卷五)。晚年表上《金石录》于朝(《隶释》卷二六),卒年七十余(《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清照工于诗文,尤以词擅名,爲宋代婉约派大家。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一作十二卷(《邵斋读书志》卷一九),又《易安词》六卷(《宋史·艺文志》),皆已散佚,仅有《打马图经》一卷传世。近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事见《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诗,据有关载籍所录,并参考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编爲一卷。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怨王孙(春暮)》。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帝都的春天晚了。
重重的门深深的院子。
青草绿色的台阶前,
夕阳下雁儿断了。
楼上传来了遥远的消息,
令人怨恨连绵不断。
多情的人自然容易为情所困扰,
难以割舍,就像是寒食节一样。
秋千在巷子里摇摆,
人们安静,明亮的月光初斜。
梨花沾湿了。
诗意:
《怨王孙(春暮)》是李清照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诗人以描绘春日傍晚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重重深深的门户和青草绿台阶前的夕阳下断雁,表达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楼上传来的消息使她怨恨不断,表现出她多情的性格,容易被感情所困扰。她将自己的感情比作难以割舍的寒食节,凸显了她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最后,诗人以秋千在安静的巷子里摇摆和明亮的月光初斜的描写,表达了她内心的寂寞和忧伤。
赏析:
《怨王孙(春暮)》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春日傍晚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运用了暮天断雁、楼上传信等形象的描写手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诗词充满了凄凉之感。诗人通过对自己多情性格的描述,表达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离别和寂寞的感受。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展示了李清照独特的才情和感受细腻的艺术表达能力。
志欲商伊学欲颜,寻师梦绕五湖间。不违誓至仁三月,亲炙宁辞雪万山。流海浪浮蜗战角,排云应许豹窥斑。还丹知换尘凡骨,趁得先生未出关。
天无四壁。底用量江尺五代樊若水为太祖量江于此。徒把乾坤分裂,谁与帝、扶民厄。几年樊圃缺。耳风腔转笛三十年前,江南笛声有哭襄阳调。此日双蛾空蹙,依然也,暮山碧。
梅花买到满楼香,但笑吾家节是常。雨冻不应无雪冻。肩疮更复有头疮。桃符爆竹年将近,绣线书帷日渐长。三岁岭南江左路,岂知八十客钱塘。
生死悲欢地,长嗟付短吟。北门晨鹊趁,西甸晚鸦寻。三品官名重,千年墓色深。广东正思忆,泪激海潮音。
青松下,珊珊遍地谁知价。无限聪明只道空,问说真空没命怕。
圣母有子,重光类社。圣皇事母,感极天人。百辟在庭,九备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