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风色作清寒,灯火残时人意阑。
归路月华犹皎皎,今朝雪影乱漫漫。
比他柳絮真无赖,捐尽梅花不忍看。
独坐不知时节变,一襟和气有余欢。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元夕后即事》是宋代王柏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夜来风色变得清寒,灯火渐渐熄灭,人们的情意渐渐消散。回家的路上,明亮的月光依然皎洁,今天早晨的雪花乱飞漫天。与那飞舞的柳絮相比,雪花真是有些无赖,我不忍心看到那些被抛弃的梅花。独自坐着,我不知道时间已经变化,胸怀中的宽容与喜悦仍然充盈。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之后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夜晚的风变得清寒,灯火渐渐熄灭,人们的热情和喜庆也渐渐消退。然而,回家的路上,明亮的月光依然皎洁,给人以一丝温暖和希望。与此同时,今天早晨的雪花飘洒漫天,给人一种静谧和冷艳的感觉。诗人通过比较雪花与飞舞的柳絮,表达了自己对雪花的喜爱和对柳絮的轻薄之感。他不忍心看到梅花被抛弃,传达了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最后,诗人独坐,不知道时间的变化,但内心依然怀有宽容和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夕之后的景象,通过对风、灯火、月光和雪花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的感受。诗人巧妙地运用比较手法,将雪花与柳絮进行对比,凸显了雪花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柳絮的轻视。诗人对梅花的关注和怜悯,体现了他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与敬佩。最后,诗人独自坐着,不知道时间的变化,但他内心中的宽容与喜悦依然存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整首诗充满了温暖、平和、宁静的意境,给人以一种舒适的感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观察与感悟,通过对元夕之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敏感。同时,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表达了对坚韧品质的赞美和对宽容喜悦的追求。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变幻和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宽容。
园亭堪避暑,栖息忽经旬。雨挟秋风至,凉生夜气新。絺衾犹恋枕,蟋蟀渐依人。容易悲摇落,天涯旧逐臣。
听雨侵阶竹,归艎入槛荷。天晴龟曝背,人静鸟吟柯。挟册弟兄对,煮茶宾客过。居閒在此乐,余乃事奔波。
唇亡则齿寒。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唐时吕岩叟,换骨成神仙。遗丹传老树,变化延其年。丹香忽融液,散入苍崖巅。长生孕灵草,茎叶何鲜鲜。枯根挂碧落,吞吐流虚烟。不受水土力,不随寒暑迁。谁能登云梯,移来此檐边。丹花与群木,丽质徒娟娟。彭泽虽爱菊,两院荒金钱。濂溪空爱荷,开落秋风前。峭峰山中客,道眼
暗朱箔雨寒风峭,试罗衣玉减香销。落花时节怨良宵。银台灯影淡,绣枕泪痕交。团圆春梦少。
白发江湖暗,青灯几席凉。病身几千百,佳节又重阳。命也吾何奈,天乎孰可量。元龙楼百尺,犹得慰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