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火出游敖,斗巧争妍照彩鳌。
官府只知行乐好,谁知点点是民膏。
王迈(《永乐大典》引作王君实)(一一八四~一二四八),字实之,一作贯之,号臞轩,仙游(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潭州观察推官,改浙西安抚司干官。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考试官,因显擿详定官不公被黜。调南外睦宗院教授,时真德秀知福州,力爲之助。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试馆职,次年,爲秘书省正字(《南宋馆阁续录》卷九),轮对直言,忤旨,出通判漳州。又因应诏言事,削秩免官。久之,復通判漳州。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通判吉州,迁知邵武军。八年卒,年六十五(《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二《臞轩王少卿墓志铭》)。有《臞轩集》二十卷(《续文献通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辑爲十六卷,其中诗五卷。《宋史》卷四二三有传。 王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元宵灯》是宋代作家王迈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元宵节时灯火辉煌的景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寓意和民众的辛勤付出。
译文:
元宵灯火出游敖,
斗巧争妍照彩鳌。
官府只知行乐好,
谁知点点是民膏。
诗意和赏析:
《元宵灯》通过描绘元宵节时灯火辉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节日欢乐和人们的热情的赞美。"元宵灯"指的是元宵节时挂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彩灯。诗中的"游敖"描述了灯火的喜庆和繁盛,"斗巧争妍"则表达了人们制作彩灯时的巧思和精巧之处,"彩鳌"象征着瑞气祥瑞。
然而,诗的后两句则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了社会的阶层和民众的辛劳。"官府只知行乐好"指的是官吏们只看到节日的欢乐一面,而未能关注到民众的艰辛。"点点是民膏"则寓意着民众为制作这些灯火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勤。诗中的"点点"既指点亮的灯火,也可理解为一点一滴的民众劳动和汗水。通过这种隐喻手法,诗词传达了作者对庶民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呼吁。
这首诗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既展示了节日的欢乐场景,又在细节中折射出社会现实和民众的辛劳。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民劳动的思考,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体现了王迈作品的特点。
过雨花容杂笑啼。淡妆深注半开时。娇娆情态自天姿。新浴太真增艳丽,微风新燕斗清奇。绿窗朱户雅相宜。
前因饮酒多,乃苦伤营卫。呕血踰数升,几不成病肺。上念父母老,下念妻儿稚。不死常抱痾,於身宁自贵。樊子来劝我,止饮良有谓。公复遗我诗,责我词甚毅。指以年齿衰,非酒何养气。春饮景可乐,夏饮暑可避。秋饮心忘愁,冬饮暖胜被。醉歌人不怪,醉言人不忌。在酒功实多,止酒
白璧黄金杀五侯,只堪挥斥不堪留。柳风梧月窗前草,此兴江河日夜流。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一丘乃中虚,洞穴四无碍。却略岩岫杳,黝纠石床怪。苍牛饮前池,丘罅灩微濑。雕锼具百巧,图画窘千态。哀湍写坏磴,冻雨湿空翠。疏梅照草棘,瘦竹拔蹊隧。当时闾阎子,目力在尘外。孤童藐难料,奇事疑有待。谁欤千金捐,来换把茅盖。不仙亦足豪,众垤皆垒块。我评北山游,胜绝
董双成一妙,历历韵风篁。清露鹤声远,碧云仙吹长。气侵银项湿,膏胤漆瓢香。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