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明月夜萧萧,残雪晶荧在柳条。
独约城隅闲李令,一杯山芋校离骚。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约李令》是宋代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茅檐下的明月夜风声萧萧,
残雪晶莹闪烁在柳条上。
我独自约束在城隅的闲李令,
一杯山芋酒品味离骚之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茅檐下的微风吹拂着树叶,而柳树上闪耀着残雪的晶莹光辉。诗人独自约束在城隅,与李令相会,一边品尝着山芋酒,一边沉浸在离骚的情感中。
赏析: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场景。茅檐下的明月夜,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夜风吹过柳条,带来了微妙的声音。残雪晶莹闪烁,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清冷和神秘感。
诗中的"约李令"表明诗人与李令有一份特殊的约定或约会,他们在城隅相会,享受这个宁静夜晚的美景。"李令"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也可能是诗人所熟悉的朋友。
诗末的"山芋校离骚"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离骚"指的是屈原的《离骚》一诗,而"山芋校"则是一种形容词语,意为品味、体验。通过品尝山芋酒,诗人仿佛在思索屈原的离骚之情,感受到离骚诗中所蕴含的壮志豪情与辗转离合之苦。
整首诗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悸动,给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间。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烘托内心情感,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
蟹肥鲈腯未多夸,橘绿橙黄正自嘉。左手把莼右持酒,何当共醉木犀花。
晋朝名理汉循良,胡粉宫闱紫界墙。得请仍辞史官笔,忆归重换会稽章。閒寻岳寺茶香细,盛会江楼鱠缕长。官是秋曹俱老大,异时同约棹沧浪。
花到红梅真有韵,人生白发未宜愁。只须竟就花前醉,如此风流不外学。
万柄荷花红绕路。锦连空、望无层数。照水旌旗,临风鼓吹,行遍月桥烟渡。堪笑年华今已暮。身西上、梦魂东去。一曲亭边,五云门外,犹记最花多处。
我因访古独来游,万顷风烟一目收。灵谷诸峰排槛出,巽溪几曲抱城流。帆樯影乱汀洲晚,芦苇声寒雁鹜秋。堕泪丰碑那得见,片云落日是襄州。
一疏春浮瘴海涯,五年山县寄莲花。已拚姓字无人识,检点封章得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