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光常满,使君罇屡开。
何须待月上,日暮便登台。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爲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爲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爲陕西转运使,歷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爲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着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爲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爲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爲《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爲第六卷。
诗词:《月台》
朝代:宋代
作者:张舜民
明月光常满,使君罇屡开。
何须待月上,日暮便登台。
中文译文:
明亮的月光常常洒满,使君的酒杯屡次举起。
何必等待月亮升起,太阳落下时便上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夜晚,月光明亮地照耀着大地。诗人提到了一个使君(古代官员的尊称),他在月光下举起酒杯。这里的使君可能是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指他的朋友或官员身份的知己。
第一句"明月光常满,使君罇屡开"表达了月光的持久和使君频繁举杯的意象。明亮的月光象征着清澈和纯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和思绪。使君屡次举杯可能表示他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心情的愉悦。
接着,诗人用反问句"何须待月上,日暮便登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决心。他问自己为什么要等待月亮升起,暗示他不愿等待时机,而是在日落之际立即登上月台。这里的月台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实际的月台,指的是登高远眺的地方;另一种是隐喻,代表了追求理想和追寻美好的舞台。诗人渴望在未来的时刻立即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愿拖延。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美丽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它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人生的向往。通过短短的几句诗,诗人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追求美好的渴望,同时也激励读者积极向前,勇往直前。
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溪云起处潮初长,夜月高时人未眠。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
一著谗书未快心,几抽胸臆纵狂吟。管中窥豹我犹在,海上钓鳌君也沈。岁月尽能消愤懑,寰区那更有知音。长安冠盖皆涂地,仍喜先生葬碧岑。
蛟龙窟宅初无底,神禹难穷浅与深。好把凝流消息子,沛然为雨活丛林。
夹水松篁,一天风露,觉来身在扁舟。桂花当午,雪卷素光流。起傍蓬窗危坐,飘然竟、欲到瀛洲。人世乐,那知此夜,空际列琼楼。休休。闲最好,十年归梦,两眼乡愁。谩赢得、萧萧华发盈头。往事不须追谏,从今去、拂袖何求。一尊酒,持杯顾影,起舞自相酬。
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天公已许晴教好,说与鸣鸠一任忙。报事碧鸡坊里来,今年花少似前回。笙簧冷落遨头病,不著梁州打不开。
有叟匿姓名,自号为潜夫。潜身在云泉,潜心入虚无。身心俱已潜,质直反若论。智者谓之智,愚者谓之愚。愚智自彼异,潜夫未曾殊。陶陶乐天和,任性何曾拘。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漫衍虽无家,大方贵无隅。俗人每侧目,订之为狂徒。素隐而行怪,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