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蹲海滨,一钓饱千里。
用力已云多,钓缗亦难理。
巨鱼暖更逃,壮士饥欲死。
游鯈不可数,空满沧浪水。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杂咏八首》
作者:王安石(宋代)
朝代:宋代
《杂咏八首》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任公蹲海滨,
一钓饱千里。
用力已云多,
钓缗亦难理。
巨鱼暖更逃,
壮士饥欲死。
游鯈不可数,
空满沧浪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钓鱼者在海滨的情景。他是一个叫任公的人,他蹲在海滨进行钓鱼,只需一次钓击,就能够钓到足够饱食一千里的鱼。他用尽全力去拉线,但线缆却难以整理。大鱼感到暖意,更加逃避,而钓者已经饥肠辘辘,几乎要饿死了。游动的鱼儿数不尽,海水充满了空虚和寂寞。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渔夫的艰辛和挣扎。诗中的任公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他用尽全力却只能钓到一些微小的鱼,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情境反映了作者王安石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抒发。
整首诗以渔夫钓鱼的景象为线索,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诗中的巨鱼、壮士和游鯈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寓意着人们追求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生活,但往往面临困难和挫折。最后一句“空满沧浪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思。
这首诗词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通过富有意象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它既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特点,也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环池皆名山,山深积苍翠。长夏晴雪飞,无云亦阴翳。
冶父方丈,了无遮障。拳踢相应,当仁不让。妙转绵绵一脉通,谁知灭却临济宗。
南濒清渭北洛水,寒沙东西横百里。中条太华塞秦关,众川无归皆潴此。地维忽断两山高,帝罚罔功五丁死。波飞波激走东溟,积雪回汀拥都鄙。坡陀起伏接城门,荐草甘泉国马屯。云昏雾暗天驷下,星宫夜失房宿尊。骅骝骐骥种各有,一一六印官字存。开元籍马七十万,监苑旧政宜讨论。
大道渊源,高真隐秘,风流岂可知闻。先天一气,清浊自然分。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幽微处,无中产有,涧畔虎龙吟壶中,真造化,天精地髓,阴魄阳魂。运周天水火,燮理寒温。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君知否,尘寰走遍,端的少知音。
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文窗斜对木香篱,胡粉薄施细作眉。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