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近烟村半近城,东园花木锁柴荆。
我来独对南山立,始信陶潜两眼明。
汪莘,字叔耕,休宁(今属安徽)人。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后屏居黄山。宁宗嘉定间应诏上书,不报。徐谊帅江东,以遗逸荐,亦不果。遂筑居柳塘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学者称柳塘先生。有《方壶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新安文献志》卷八七有传。 汪莘诗,以明汪璨等刻《方壶存稿》爲底本。校以清雍正九年汪栋刻本(简称清刻本),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九三《方壶存稿》(简称名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壶存稿》(简称四库本)所录诗。
诗词:《再到》
朝代:宋代
作者:汪莘
中文译文:
半近烟村半近城,
东园花木锁柴荆。
我来独对南山立,
始信陶潜两眼明。
诗意和赏析:
《再到》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个山村与城市交错的景象,描述了诗人再次来到南山的场景和他对南山的感悟。
首句“半近烟村半近城”,通过对山村与城市地理位置的叙述,展现了宋代乡村与城市融合的景象。这里的“烟村”可能指的是山村的炊烟,而“城”则代表繁华喧嚣的城市。这样的描写使得整个环境具有一种灵动和活力。
接下来的两句“东园花木锁柴荆”,将诗人的目光聚焦在东园,描述了花木的繁茂景象。这里的“花木”可以被视作生命的象征,而“柴荆”则暗示了一种具有障碍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界与人类的劳动结合在一起,寄托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最后两句“我来独对南山立,始信陶潜两眼明”,表达了诗人在南山独自立立的场景下所产生的心灵共鸣。诗人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下,逐渐领悟到陶渊明的诗意和智慧。这里的“南山”可以被视作一种寻找内心宁静、追求自我境界的象征。通过与陶渊明的联系,诗人启发出自己内心的智慧和独特的感悟。
《再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山村与城市交汇处的感受以及与陶渊明的心灵对话。这首诗词引发人们对于生活本质、内心追求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
揉云剪水作风毯,夜落连明肯便休。旧说六花元未试,偶看一片上驼裘。
但能为我送苔梅,何必新诗手自裁。若使能诗有奇句,无因送与冷官来。
缓辔微吟自不催,看山下马想徘徊。阳春白雪久不听,日暮碧云殊未来。已戒儿童篘熟酒,更勤风雪化新梅。云间飞舄何时下,抑郁孤怀迟一开。
朝阳升东隅,照此庭下桐。菶菶复萋萋,居然古人风。疏柯于玉耸,密叶翠羽蒙。午景疑余清,夕照留残红。雨响甍栋外,风生户牖中。主人政多暇,步赏常从容。终当致威凤,览德鸣嗈嗈。又将施五弦,解愠歌帝宫。
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土膏泽泽地宜稻,云物阴阴天养花。愿得四方无旱潦,尽教乐岁似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