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卢海上妙高峰,二老遥知说此翁。
聊复舣舟寻紫翠,不妨持节散陈红。
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真傅雪窦风。
唱我三人无谱曲,冯夷亦合舞幽宫。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再和并答杨次公》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毘卢海上妙高峰,
二老遥知说此翁。
聊复舣舟寻紫翠,
不妨持节散陈红。
高怀却有云门兴,
好句真傅雪窦风。
唱我三人无谱曲,
冯夷亦合舞幽宫。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诗人情感为主题。诗中描述了毘卢海上的妙高峰,以及诗人与杨次公在远方互相倾诉的情景。诗人提到自己乘船寻找紫翠之地,表示他心灵的自由追求。他不拘泥于世俗的约束,而是愿意在陈红(诗词中一种红色花卉的名字)的陪伴下自由地生活。
诗人苏轼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高怀和对诗词的热爱。他称自己和杨次公都能创作出好句子,这些句子就像是雪窦山上的风一样真实和美妙。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与冯夷(古代音乐家)一起歌唱、舞蹈的愿望,将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融入到幽宫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为特点,展现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诗中的毘卢海峰和紫翠之地等描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内心寻求的愿望。诗人的高怀和对诗词的赞美,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此外,诗中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音乐和舞蹈的向往。他希望能与冯夷一起创作歌曲和舞蹈,将自己的艺术融入到幽宫之中,展现出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的艺术追求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一见明星梦便回,千年桃核长青梅。虽然不是调羹味,曾与将军止渴来。
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绮丛香雾隔。犹记疏狂客。留取缕金_。夜蛾相并看。
别去书音短,愁来客路长。飞魂常故国,举目念殊乡。未暇论奇字,何堪别最良。秋风入边草,意苦不想忘。
深疑蜡作花,貌野中抱幽。冷香不盈阶,意尽仍一流。
久矣东墙绿萼梅,西墙双桂一风摧。儿时我母教儿地,母若知儿望母来。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万念不如灰。曝簷破袄犹藏箧,明日焚黄只益哀。
背郭二三里,林峦迥出群。千岩蹲古佛,万木驻寒云。楼阁侵天际,烟霞谢世纷。登蜂不忍去,回首日西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