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农租要纳王,望霓虽切雨何方。
又林敬体皇心祷,云汉终歌国祚昌。
坐使里闾消欢息,幻成境界得清凉。
欲知千里人情共,盈袖新诗已可装。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再和陈提举喜雨》是宋代诗人阳枋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陈提举喜雨的场景,表达了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愿望。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万农租要纳王,
望霓虽切雨何方。
又林敬体皇心祷,
云汉终歌国祚昌。
坐使里闾消欢息,
幻成境界得清凉。
欲知千里人情共,
盈袖新诗已可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期望和祝愿。
首先,诗中提到了十万农租要纳给国家,这反映了作者关注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国家需要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持人民的福祉。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望着天空的彩虹,却不知雨从何处来的情景。这里的“望霓虽切雨何方”可以理解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这或许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前景的思考和担忧。
然后,诗人提到陈提举身体力行地祷告,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以保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体现了作者对领导者的称赞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神灵的信仰和祈求。
诗的下半部分,通过“云汉终歌国祚昌”这句来表达国家的吉祥繁荣。这里的“云汉”指天上的云彩,而“国祚昌”则寓意国家的兴盛和荣耀。整句话意味着国家的命运将会辉煌美好,文中的描写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述了在这样的繁荣景象下,城里和乡间的欢声笑语都消失了,这里的“里闾”指城里和乡间的人们。这样的描写显示了国家的安定和太平,人们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最后,诗人说他已经写了许多新诗,以装满自己的袖子。这表明诗人对国家繁荣的观察和思考已经使他产生了很多新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盛的喜悦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寓意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展现了阳枋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危微精一,传之在心。二典勋华,光于有临。大原自天,端倪孰寻。岂无畴咨,培高浚深。寝明以昌,举元难壬。烝哉明良,嗣此德音。匪鉴而讽,匪扆而箴。启迪在初,有开宸襟。岩廊南风,{珍去王加衤}衣鼓琴。渊跃籋云,匣铏发镡。达其己充,泽彼苍黔。王度之恢,如玉如金。进而虞
治疾如治盗,要使复其常;藉曰用戈矛,全之宁欲伤。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忿,直欲事欧攘?欧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华陀古神医,煎浣到肺肠,取效虽卓荦,去死真毫芒。君审欲除盗,惟当法龚黄,抚摩倘有道,四境皆耕桑。我亦以治疾,不减玉函方。
知得清名二十年,登山上坂乞新篇。除书近拜侍臣去,空院鸟啼风竹前。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谁与王昌报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
诵史胸翻海,谈兵气拔山。奔驰非得已,矍铄未容闲。瓜戍开年赴,梅关趁腊还。同僚如问我,炊玉待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