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再和久旱望雨韵》

高田黄欲枯,下田青欲变。
三更轳辘声,挈水急於电。
污池鱼不游,坎井蛙自见。
助苗更辞劳,人力讵能偏。
那忧日一食,正惧李三咽。
微云不成雨,但作眼中眩。

作者介绍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再和久旱望雨韵》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描绘旱情和期盼雨水的场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劳作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旱情的忧虑和对雨水的期盼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高田黄欲枯,下田青欲变。
在高田上,庄稼的叶子已经枯黄,而在低洼的田地里,庄稼的叶子已经变成青色。

三更轳轳声,挈水急于电。
在深夜的时候,水车的声音不断响起,人们急切地取水如同电一般快速。

污池鱼不游,坎井蛙自见。
脏污的池塘里的鱼儿不再游动,井口的青蛙也自己知道水位的下降。

助苗更辞劳,人力讵能偏。
人们已经不再辛勤地浇灌幼苗,但是人力终究不能左右自然。

那忧日一食,正惧李三咽。
人们担心自己的日常口粮供应,尤其是担心李三这个家庭的生计。

微云不成雨,但作眼中眩。
天空中的云朵虽然形成了一些微弱的云团,但却没有形成雨水,只引起人们眼中的幻觉。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旱情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旱情的担忧和对雨水的渴望。黄色的高田和青色的低洼田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旱情的严重程度。深夜中水车轮子的声音表达了人们着急取水的心情,挈水之急如同电一般迅速。脏污的池塘和干涸的井口暗示了水源的匮乏,生物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人们已经放弃了助苗的劳作,意味着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等待雨水的降临。作者用李三的担忧来代表人们对生计的忧虑,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李三的同情。虽然天空中有些微弱的云团,但却没有形成雨水,这给人们带来了幻觉,增加了对雨水的渴望与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旱情和期盼雨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旱情的忧虑和对雨水的渴望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人对自然力量的无力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这首诗词让人们在感受到旱情的严峻同时也感受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 《杨照承议芦雁枕屏》

    画师不肯传风蝶,故作枯乾逞奇绝。清秋未合结繁阴,深户何从洒飞雪。雪里鸭儿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团,黄芦槭槭枝叶乾。江头鸣雁恰飞起,恍如身到潇湘间。潇相洞庭云水隔,山路坡陁断行客。从来冬景画已难,况有翎毛似崔白。已觉冰漫稻梁少,更疑水宿溪垠窄。生平有道付沧洲,

  • 《枇杷六言》

    大似明珠径寸,黄如香蜡成丸。落处韩嫣遗弹,可怜不救饥寒。

  • 《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和扫破庵塔二首》

    白{左亻中纟右刀}丛中第一尊,硬将明越作台温。将头撞破虚空后,又把金针锁细痕。

  • 《梅花六首》

    梅从何逊骤知名,句入林逋价转增。佳故品题因度远,暗能摸索为香凝。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菊径依依怀靖节,瓜田草划念东陵。

  • 《送西怀忠朝佐赴象州教授二首》

    西山南浦昔相逢,桂林象郡今相送。长才妙略世所知,诸公遗人胡不用。文风广被固可喜,志士远适岂其理。上书报罢君勿悲,广西政复多事宜。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