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相违孰自量,资身无策漫多方。
逢场作戏真呈拙,误笔成蝇岂所长。
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
可须五斗轻千里,赖有斯人未肯忘。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再和寇十一二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能和命运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与世相违孰自量,
资身无策漫多方。
逢场作戏真呈拙,
误笔成蝇岂所长。
名字不归青史笔,
形容终老白云乡。
可须五斗轻千里,
赖有斯人未肯忘。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和命运的怀疑与自嘲。作者认为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他在各个场合中的表演都显得拙劣,错误的笔触像苍蝇一样无所作为。他的名字不会被载入史册,他的形象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逝于尘世之外。然而,他仍然寄望于能够轻松地穿越千里距离,这要归功于他与某个人的关系,这个人将不会忘记他。
赏析:
《再和寇十一二首》是一首自我反思和自嘲的诗,展现了陈师道对自身才能和命运的深深怀疑。诗中的“与世相违”显示了作者与周围社会的脱节感,他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困惑和无奈。他认为自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尝试却无法取得成功,这种无策的状态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诗中的“逢场作戏真呈拙”揭示了作者在社交场合的笨拙表现,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愧不如。他觉得自己的“误笔成蝇”,意味着他的创作或行动常常出现错误,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这种自嘲和无助的情绪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尽管作者对自身的才能和命运感到怀疑,他仍然寄望于某个人的关系能够帮助他轻松地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矛盾情感给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总之,陈师道通过《再和寇十一二首》表达了对自身才能和命运的自我怀疑和自嘲,揭示了他对社会脱节和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困惑。尽管如此,他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寄望于与某个特殊的人保持联系,以克服困难并实现自己的愿望。这首诗在情感上丰富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甲兵十万据胸中,未预铭钟画阁功。闲寄秃毫吐奇气,墨痕犹欲湿鸿蒙。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误上蓬山亦已叨,所悲故里隔胥涛。还家未失屠羊业,报国元无汗马劳。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小儿愿与翁偕隐,正恐声名未易逃。
耿耿抱私戚,寥寥独掩扉。临觞自不饮,况与故人违。故人方琢磨,瑰朗代所稀。宪礼更右职,文翰洒天机。聿来自东山,群彦仰馀辉。谈笑取高第,绾绶即言归。洛都游燕地,千里及芳菲。今朝章台别,杨柳亦依依。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忽复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灵雨应时至,四野生新泉。眢井久废汲,湛湛成深渊。老农喜欲舞,田苗绿如烟。桔槔挂屋梁,坦腹清昼眠。
故国归无路,深居懒问津。莫嗟今岁病,还守去年贫。御冷休嫌絮,开怀但饮醇。东风到梅柳,枯木自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