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中原双目断,听谈往事几心酸。
百年故家好人物,尘沙流落太无端。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再和》是宋代诗人孙应时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内心中的欲望与失落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欲望中原双目断,
听谈往事几心酸。
百年故家好人物,
尘沙流落太无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双目断裂、听谈往事以及故家好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欲望中原双目断"暗示了诗人对中原的向往与渴望,同时也体现出他无法亲眼目睹中原的遗憾与失落。"听谈往事几心酸"则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这些回忆带给他的是心灵上的苦涩和伤感。"百年故家好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对家乡人物的怀念,暗示了他对家乡人情、风土和乡愁的眷恋之情。"尘沙流落太无端"则意味着诗人的流离失所和无奈之感,他对于离乡背井的遭遇感到困惑和无法接受。
整首诗词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痛楚和迷茫,他在追求欲望与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失去和流离的痛苦。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使得诗词充满了深情和哀怨,诗人通过对故乡、过往和梦想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过去的眷恋,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
这首诗词具有典型的宋代诗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通过简练而凝练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抒发了对故乡、往事和理想的痛苦思念,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同时,诗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使得整首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万汇之散殊,各具一太极。人言造化工,生物不可测,宁知有自性,无所用尔力。试尝问春风,春风谁能识。
钓艇夷犹一苇横,烟波万顷寄馀生。春雨歇,暮霞明。零乱溪花堕玉英。
儵忽会同,裴回安留。牲肥酒香,晨事聿修。惟德之凉,曷奄九州。帝命是祗,多福自求。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
夜静山寒渐透衣,旋煨松火拥炉围。忽听竹外篱门响,知是小童买酒归。
偶陪小队谢池行,云澹风轻雨未成。梦草诗情全老退,见花病眼尚分明。即今樵笛村童和,当日金莲院吏迎。得向骚坛分半席,绝胜一品与三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