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论今昨总皆非,世味诚甘与我违。
蜀道虽如履平地,杜鹃终劝不如归。
三冬自苦坐毛颖,一梦微官陪尉飞。
夜久南枝翻倦鹊,茫茫月白众星稀。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再用前韵》
休论今昨总皆非,
世味诚甘与我违。
蜀道虽如履平地,
杜鹃终劝不如归。
三冬自苦坐毛颖,
一梦微官陪尉飞。
夜久南枝翻倦鹊,
茫茫月白众星稀。
中文译文:
不必谈论今昔,总是不同。
世俗的滋味实在与我相悖。
蜀道虽然如履平地,
杜鹃终究劝不如回家。
三个冬天我自苦坐着,毛发上生霜。
一场梦里微官与尉飞相伴。
夜深了,南枝上的鹊鸟也疲倦,
辽阔的月色下,星星稀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归家的向往之情。诗人认为现实世界的滋味与他内心的追求相悖,他不愿沉浸于世俗的琐事和纷扰之中。蜀道虽然平坦如途,但诗人认为归家才是最好的选择。这里的蜀道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旅途,而归家则象征着心灵的安宁和归属感。
诗中提到的三冬自苦坐毛颖,一梦微官陪尉飞,表明诗人在官场中历经坎坷和挫折,但这些功名利禄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他渴望回到家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诗的结尾描绘了夜深时鹊鸟疲倦的情景,月色下星星稀疏,给人一种寂静和辽阔的感觉。这种景象与诗人内心的追求相呼应,他渴望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回归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归家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纷扰世俗的反思,呼唤了人们回归内心深处,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三岁都城寓远坊,今年一热古无双。夜来何处山村雨,凉到蒲桥桥北窗。
今日知何日,西风正得秋。天心方祚汉,人物合师留。才略烦威敌,声名赖镇浮。不妨临赋乐,汎汎有杨舟。
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莫笑山翁见机晚,也胜朝市一生忙。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老子年来,颇自许、心肠铁石。尚一点、消磨未尽,爱花成癖。懊恼每嫌寒勒住,丁宁莫被晴烘坼。柰暄风烈日太无情,如何得。张画烛,频频惜。凭素手,轻轻摘。更几番雨过,彩云无迹。今夕不来花下饮,明朝空向枝头觅。对残红满院杜鹃啼,添愁寂。
雁侧风前字,烟凝雨后情。不知谁氏子,持钧立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