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再至西都》

伊川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
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
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却到谢公题壁处,向风清泪独潺潺。

作者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再至西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伊川不到十年间,
鱼鸟今应怪我还。
浪得浮名销壮节,
羞将白发见青山。
野花向客开如笑,
芳草留人意自闲。
却到谢公题壁处,
向风清泪独潺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欧阳修再次来到西都(指长安)的心情。诗人在伊川度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如今回到西都,鱼鸟们可能会感到惊讶。诗人感慨自己曾经追求名利,浪费了青春年华,如今已经老去,羞愧地将白发展示给青山。然而,野花对着来访的客人笑开,芳草留下的却是宁静自在的心情。最后,诗人来到谢公题壁的地方,面对清风,泪水独自潺潺流淌。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追逐名利的懊悔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诗人在伊川度过的时间很短,但却感到自己已经老去,这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敏感和对年华流逝的无奈。诗中的鱼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诗人的评价和期待,诗人认为自己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因此感到愧疚。然而,野花和芳草代表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它们对待来访的客人是友善和欢迎的,这与人世间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来到谢公题壁的地方,面对清风,流下了孤独的泪水,这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对过去的懊悔。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的反思和懊悔之情。

  • 《别西湖》

    渐是梅花雪片时,雁书底苦趣归期。虽然未尝西湖雪,犹及梅花第一枝。

  • 《再和十首》

    歌舞留宾意自多,华灯数问夜如何。白头病客无才思,惯卧茅檐长薜萝。

  • 《挽仁宗皇帝词》

    慈俭身先治道间,未尝论罚不从宽。成功日比尧年盛,与子人知夏鼎安。凭几遗音伤万古,抱弓衔恨泣千官。昭陵柏老伊川竭,宫掖三千泪始乾。

  • 《宣州杂诗二十首》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潺湲泻寒月,晃漾照春梅。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 《春望》

    鸟去晴云外,帆归芳草边。平淮分绿野,春树接低天。残枾寒余烧,新青雨后田。年来千里目,容易泪双悬。

  • 《种田庵》

    古人即耒耜,自有中田庐。看君种田庵,名异实则如。条场归云来,宫功不容纾。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