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赞三十六祖颂》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
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赞三十六祖颂》是宋代佛教僧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佛教思想中关于无我、无为、无作性的理念,以及对佛陀和三十六位祖师的赞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阇夜多因地,昔为自在天。
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

这首诗的诗意深奥,需要通过分析来理解。首先,"阇夜多因地"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地方,也就是菩提心的来源。"昔为自在天"表达了佛陀在无量劫前曾经是一位自在天的神灵。这两句诗意呼应,突出了佛陀的卓越背景。

接下来的两句诗"一契无作性,大用得言前"则表达了无我、无为、无作性的佛法观念。"一契"意味着一种契合、一种理解或体悟,指的是人们通过证悟佛法的方式实现自我的觉醒。"无作性"强调了人们本质上没有独立的实体,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而是受各种条件因缘所影响。"大用得言前"则表示这种佛法观念的重要性,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境界。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陀和佛法的核心思想。它赞颂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故事,强调了无我和无作性的佛法观念。通过这首诗词,释印肃向读者传递了佛教的智慧和启示,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 《喜义卿得子端倅摄新守》

    喜乐民宜甚,平反笑屡春。故庆熊梦协,还见凤毛新。桂籍他年继,桑弧旧俗因。岂无汤饼会,也合到穷宾。

  • 《柳枝词七首》

    吴王爱重为游从,岁岁添栽后苑中。家国旋亡台榭毁,数株临水尚牵风。

  • 《酒会诗》

    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 《题铁门关楼》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 《题东邨所藏宫锦图》

    后德相成帝业昌,不耽歌舞夸新妆。六宫妇式颁蚕事,职雅心耑清昼长。忽见双娥理丝把,宽急对牵身势强。辐轮飞转一缕细,文茵独坐迎微凉。高捲翠帘三四侣,织就五采成龙章。献功不须出宫壶,手授缝人裁帝衮。端拱明堂万国朝,文物声明光四境。何人遇此一段奇,追记丹青描不尽。

  • 《偶作呈曾存子》

    北窗永日捐群书,自怜所得才腐余。东风吹花欲烂漫,强自羁絷辕驹。曲肱静听百鸟语,圭窦翁牖思吾庐。遥怜春水带刳艇,归雁已应辞五湖。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