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圣王子,僧回号难提。
弃国避世荣,便入三摩底。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赞三十六祖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该诗描绘了一位庄严的圣王子,他是一个名叫僧回的僧人,却难以被人所提及。他选择抛弃国家和世俗的荣耀,进入三摩底(佛教修行的境地)。
这首诗词通过表现主人公僧回的形象和境遇,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和理想。庄严的圣王子形象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智慧,而僧回的号难提则暗示着他的存在被人们忽视或遗忘。作者通过弃国避世的选择,强调了僧回对于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他选择进入三摩底,意味着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凡尘的境地。
这首诗词在诗意上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强调个体的内在修行和追求,以及对于世俗名利的舍弃。它鼓励人们在纷繁的尘世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诗词中的庄严圣王子形象和僧回的选择都具有启发和鼓舞作用,使读者对于修行和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产生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庄严圣洁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的选择传递了一种追求超越的理念。它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表达了对于内心宁静和追求真理的渴望。这首诗词通过深邃的意境和抒发内心追求的情感,使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
苒苒飞云横画阑。黄昏烟雨满江干。小梅香浅不禁寒。楼上风轻帘不卷,酒红销尽昼妆残。玉人斜拈一枝看。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更深兄弟思。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慙。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退士今安有,微官讵足旌。茹蔬知味薄,不饮见神清。要是高其事,况堪诗有声。淮南人物论,是亦一权衡。
一念惟余睡作魔,鸥閒不与世同波。迩来定力空诸妄,如以摩尼照浊河。
贤哉庞颍公,天相佑仁宗。清规映当代。劲节摩秋空。皇佑维四年,蛮寇南海邕。委身任虎将,献馘鲁侯宫。又能识君实,荐鹗如孔融。人言主与宾,霜降鸣丰钟。至今勋业在,隐然齐岱嵩。少时居荫下,读书此堂中。三年足不市,纷华尘垢同。平生经给予志,于此涵养丰。梁间产灵芝,秀
杰阁倚空阔,身高眇万山。栋云飞缥缈,檐铁闹虚闲。地步氛埃外,天威咫尺间。好风吹笑语,余响落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