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多罗法,非广亦非狭。
翠竹与黄华,长松并短柏。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赞三十六祖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般若多罗法,非广亦非狭。
翠竹与黄华,长松并短柏。
诗意:
这首诗以佛法为主题,表达了对佛法的赞叹和颂扬之情。般若多罗法指的是般若经,它是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诗中称赞了这种智慧的法门既不过于宽广,也不过于狭窄。翠竹与黄华、长松并短柏则是以自然界的景物来隐喻佛法的广博和包容。翠竹象征着清净和高洁,黄华象征着光明和智慧,长松和短柏象征着修行者的不同境界和修养。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佛法的境界和智慧的内涵。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隐喻,诗人将佛法与自然相融合,凸显了佛法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翠竹、黄华、长松、短柏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形象,它们象征着佛法的种种境界和修行者的不同层次。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应当以纯净、明亮和稳定的心态去领悟佛法的真谛。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呈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的隐喻手法,使得诗意清晰而深邃。这首诗通过对佛法和自然界的对照和融合,让人感受到佛法的博大和智慧的伟大,同时也启发人们要以纯净的心境去追求智慧和修行。
项羽英雄犹不惧,可怜容得辟阳侯。
买宅犹难况买隣,一区判与九衢亲。那知万壑千岩性,不受高车驷马尘。
昏镜无好面,恶土无善禾。镜不但自昏,损人颜色多。地恶根不长,禾死其奈何。必欲识己真,擦镜除埃尘。必欲得善禾,易地勤耕耘。安得浪与儿,诵口而思身。
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环珮声重叠,蛮夷服等差。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盛明多在位,谁得守蓬麻。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
市廛余热恼,岩壑足清凉。水静鱼儿乐,风微桂子香。异邦人苦雨,故国雁啼霜。秋晚何多事?吟诗送客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