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丞历阳,好笔得柳生。
维时习治久,群盗方纵横。
生售数毛颖,一一简择精。
作字可人意,为我供笔耕。
不知二十年。
天下乃复平。
尔贫技不售,我因功无成。
布衫负篛笠,羸然过柴荆。
我老废读书,无意游管城。
千钱与斗米,聊尔饷此行。
归家饱妻子,一笑嘲彭亨。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笔工柳之庠》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曾经任职于历阳,得到了一支出色的笔,是由柳木制成的。我长时间将其用于写作,而当时社会上盗贼横行。柳木制的笔的毛颖被剪短,我仔细挑选了一支支精巧的笔。用这支笔写字,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供我耕耘文字之用。不知不觉过去了二十年,天下终于恢复了平静。你这位贫穷的技工不再出售笔,而我因为没有取得成就而感到沮丧。我身穿破布衫,背负篛笠,瘦弱地穿过荆棘。我年老体弱,读书的意愿已经消失,也没有意愿游历管城。千钱和一斗米勉强维持着我的生活。回到家中,满足地和妻子嬉笑讥讽彭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位过去曾任职于历阳的文人为主人公,通过描述自己的境遇和内心感受,传达了对于命运变迁和人生困顿的思索和反思。
诗中的第一部分描绘了作者得到一支优秀的笔,以及他在动荡的时局中艰难写作的情景。这里的柳木笔象征着作者的才华和创作能力,而社会的动荡则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混乱和困境。
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仍未取得成就,与贫穷的技工相比,他感到自己的功绩微不足道。这种对于个人价值的怀疑和自我否定,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地位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形容自己衣衫褴褛,背负着篛笠,羸弱地穿行于荆棘之中,表现了他年老体衰、精神消沉的状态。他对于读书和游历的兴趣也已经消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最后,回到家中,作者与妻子一起开怀大笑,嘲笑着彭亨。这里的笑声可能是对于世事无常和人生荒谬的一种应对方式,也可以被视为对于命运的嘲讽和自嘲。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困顿,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无奈和迷茫。诗人通过自我反思和对比,表达了对于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早晚飞来入锦城,谁人教解百般鸣。春风红树惊眠处,似妒歌童作艳声。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
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落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竹色萧萧木叶齐,石边芳草迥凄迷。断猿月落愁人去,正在黄陵庙里啼。
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一緺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斜倚朱门翘首立,往来多少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