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半偈雪山中,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唐求,居蜀之味江山,至性纯慤。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放旷疎逸,邦人谓之唐隐居。为诗捻稿为圆,纳之大瓢,后卧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沈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接得之,十纔二三。今编诗一卷。
《赠楚公》
曾闻半偈雪山中,
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
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
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
一枝红是一枝空。
中文译文:
曾听闻在雪山中默诵半部佛经,
翻动贝叶时通达法理。
修持般若智慧需牢固持守戒律的力量,
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
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
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
常听人说庭院中花色美丽,
但一朵红花只是一朵空幻的花。
诗意和赏析:
该诗写了一位叫楚公的人,通过听闻而表达了对他修行的赞美和敬意。诗中提到了佛教经典“般若经”的修行,将其比喻为在雪山中默读贝叶翻动时通达佛理的行为。诗人认为修行者应该坚持戒律,并以此加强自身般若智慧的修持。然而,诗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掉落的念珠叉谁能算作念经的功德?这种反问意味着内心对一切事物都应保持一种超越的观念。
接下来的两句诗以自然景物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楚公修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云间的晨曦月亮很难被蒙上污点,象征楚公修行的纯净和无私。海上的虚舟自信地翱翔,表达出楚公修行者的自由和超脱。
最后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雪山中的美丽花朵,即使看似鲜艳,也只是虚幻和空无。这里,红花象征着一切世俗的事物,在佛教中有“红尘”之称。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提醒人们要洞悉世间的幻象和虚妄。
整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修行者楚公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通过对佛教修行中的思考和自然意象的运用,诗人将修行的境界与世俗的纷扰作了对比,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
昔掌纶言提史笔,心思目力两徒劳。藏山书可秃千兔,钓海力能连六鳌。空有风号陵上柏,更无春到观中桃。苍梧云暗重华远,泪落当年旧锦袍。
浪花如雪叠江风,社过高秋万恨中。明日便随江燕去,依依俱是故巢空。
我生八月十五夜,清浅斜河浸月华。雇兔捣残千岁药,牵牛引动半天槎。自抛蓬海传方处,曾过成都卖卜家。今日相逢圆昨梦,一杯松下醉流霞。
今朝正当端午节,衲僧倒用真妙诀。转圣作凡,点金成铁。却把山茶,以替竹叶。角黍满盘,菖蒲细切。虽然俗气未除,也要大家暖热。百草头边,艾人懽悦。千峰影里笑不休,野猿时把藤萝拽。
北岭寻花云绕屐,东湖栽酒水平船。旧游零落令余几,回首春风十二年。
平时游此每雍容,掩袂今来对晚风。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