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僧不游醯瓮鸡,游不名山沮泽龟。
见山无诗僧亦俗,诗不高古犹无诗。
吾谦年少钟老气,发根甫断拨云去。
归来笠雪两肩寒,已觉囊中有佳句。
一枝瘦杖万里心,策策尚欲穷幽寻。
湖光山绿上下竺,谷花溪月东西林。
我亦爱山行不得,把酒高歌壮行色。
为语春风九里松,题诗野客今头白。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赠后山僧谦自牧游》是宋代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别后山的谦自牧游,
不愿游于醯瓮鸡之地,
也不愿游于名山沮泽龟。
见到山景,却没有诗句,
僧人也像世俗一般平凡,
诗歌不高古,还不如无诗。
我年轻时谦逊而老练,
一生中刚发芽的才华,
就像刚断的发根,将云拨开。
归来时,肩上已有雪,
但囊中却装满了佳句。
一根瘦杖代表着我远行万里的心,
我仍然渴望探索更深的幽寻。
湖光山色上下有竺,
谷花溪月东西是林。
我也爱山行,但无法实现,
只能高歌着举杯,壮怀激烈。
我要说给春风听的是九里松,
为野客题诗,如今已头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后山的僧人谦自牧游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向往,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以及对年少时充满朝气的自我反思。
诗人谦自牧游,不愿游于普通的地方,也不愿游于名山之地。他意识到,尽管身为僧人,但在面对壮丽的山景时,他却无法写出令人称道的诗句。这反映了他对于自己诗才的自我质疑与担忧。
诗人形容自己年少时谦逊而老练,比喻自己的才华就像是刚刚发芽的植物,带着初生的力量,能够拨开云雾,开启新的境界。诗人归来时,已经年过半百,肩上沾满了雪,但内心却满怀佳句,表达了他对于岁月的感慨与积累。
诗人带着一根瘦杖,象征着他追寻幽深之地的决心。他渴望继续探索,寻找更深的山水风景。湖光山色、谷花溪月在他的周围交织,构成了他追求的目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行的热爱,但又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只能用高歌的方式来宣泄壮怀。他把这份壮志写进了题诗给野客的诗作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的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行、诗歌创作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我审视。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示了他对于山水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岩前看不足,化此石为身。忆昔白头者,於中第几人。相逢应失笑,久立岂迷津。勿厌薜萝密,痴容免俗嗔。
虞渊谽谺纳归日,金枢吐月相承出。初离积水看若飞,稍映微云盻犹眣。是时蓐收肇视政,莎鸡振羽鸣蜩卒。姮娥靓妆觐玉帝,砍轲中途婴祸疾。旅人苦热爱清凉,快睹光辉满蓬筚。愿开宝鉴照覆盆,岂拟瘴尘昏点漆。隋珠惭固重革柜,和璧嗟蒙韎韦靴。吴罡树折不自谋,纤阿马弱无人叱。
城笳吹下暮云边,萤照书帷夜未眠。游子不堪征袖薄,西风懒诵捣主篇。
弱冠登龙入粉闱,少年清贵古来稀。袖中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卓笔玉堂寒漏迥,捲帘池馆水禽飞。三台位近犹多逊,閒听秋霖忆翠微。
仁莫如父子,义莫如君臣。二者尚有失,自馀恶足论。
天风忽披拂,搅我襟袂清。云片玉鳞薄,月华金晕生。曾於沧海看,浩荡此时情。仿佛见三山,汹涌波浪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