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赠后山僧谦自牧游》

为僧不游醯瓮鸡,游不名山沮泽龟。
见山无诗僧亦俗,诗不高古犹无诗。
吾谦年少钟老气,发根甫断拨云去。
归来笠雪两肩寒,已觉囊中有佳句。
一枝瘦杖万里心,策策尚欲穷幽寻。
湖光山绿上下竺,谷花溪月东西林。
我亦爱山行不得,把酒高歌壮行色。
为语春风九里松,题诗野客今头白。

作者介绍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作品评述

《赠后山僧谦自牧游》是宋代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别后山的谦自牧游,
不愿游于醯瓮鸡之地,
也不愿游于名山沮泽龟。
见到山景,却没有诗句,
僧人也像世俗一般平凡,
诗歌不高古,还不如无诗。

我年轻时谦逊而老练,
一生中刚发芽的才华,
就像刚断的发根,将云拨开。
归来时,肩上已有雪,
但囊中却装满了佳句。

一根瘦杖代表着我远行万里的心,
我仍然渴望探索更深的幽寻。
湖光山色上下有竺,
谷花溪月东西是林。

我也爱山行,但无法实现,
只能高歌着举杯,壮怀激烈。
我要说给春风听的是九里松,
为野客题诗,如今已头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后山的僧人谦自牧游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向往,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以及对年少时充满朝气的自我反思。

诗人谦自牧游,不愿游于普通的地方,也不愿游于名山之地。他意识到,尽管身为僧人,但在面对壮丽的山景时,他却无法写出令人称道的诗句。这反映了他对于自己诗才的自我质疑与担忧。

诗人形容自己年少时谦逊而老练,比喻自己的才华就像是刚刚发芽的植物,带着初生的力量,能够拨开云雾,开启新的境界。诗人归来时,已经年过半百,肩上沾满了雪,但内心却满怀佳句,表达了他对于岁月的感慨与积累。

诗人带着一根瘦杖,象征着他追寻幽深之地的决心。他渴望继续探索,寻找更深的山水风景。湖光山色、谷花溪月在他的周围交织,构成了他追求的目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行的热爱,但又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只能用高歌的方式来宣泄壮怀。他把这份壮志写进了题诗给野客的诗作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的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行、诗歌创作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我审视。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示了他对于山水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 《望蓬莱 道友修庵》

    丘与马,入道绝贪求。欲报师恩常念念,三年守服岂能休。何处好藏头。旧居址,深谢许同修。但愿我公同我志,同心同德做同流。同步访瀛

  • 《玉漏迟(和赵立之)》

    并湖游冶路。垂冶万柳,麹尘笼雾。草色将春,离思暗伤南浦。旧日愔愔坊陌,尚想得、画楼窗户。成远阻。凤笺空寄,燕梁何许。凄凉瘦损文园,记翠筦联吟,玉壶通语。事逐征鸿,几度悲欢休数。莺醉乱花深里,悄难替、愁人分诉。空院宇。东风晚来吹雨。

  • 《又和咏梅》

    几因渴杨此癯仙,谁为招邀倏在前。明艳弗为诸垢染,孤标独出众芳先。不矜颜色自奇绝,绰有馨香只暗传。空想名园千树发,何时持酒向花边。

  • 《兰亭题咏》

    自从茧纸殉昭陵,定武流传賸得名。总辑旧闻为博议,即今真赝不难凭。

  •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

    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狂蜃吐其气,千寻勃然蹙。一刷半天墨,架为欹危屋。怒鲸瞪相向,吹浪山毂毂。倏忽腥杳冥,须臾坼崖谷。帝命有严程,慈物敢潜伏。嘘之为玄云,弥亘千万幅。直拔倚天剑,又建横海纛。化之为暴雨,潈潈射平陆。如将月窟写,似把

  • 《寄题真爱堂三首》

    筑堂谁不要看山,往往襟期了不关。欲识此翁高绝处,一心长在白云间。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