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眼昏心不昧,崇师耳聩性还聪。
是非言语徒喧世,赢得长如在定中。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惠崇上人》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张籍眼昏心不昧,
崇师耳聩性还聪。
是非言语徒喧世,
赢得长如在定中。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惠崇上人的赞美和敬意。诗中提到张籍,他的眼睛虽然昏花,但心智却十分清明。而惠崇上人则是一个虽然听力有所减退,但思想依然敏锐的人。诗人认为,在世俗的纷扰中,是非之辩只是喧嚣而已,真正的智慧和定力则是可以长久保持的。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张籍和惠崇上人的特点,展现了他们在感官上的差异,但又强调了他们在心智和智慧上的相似之处。这种对比使得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诗人通过描写张籍的眼睛昏花,表达了他年老的状态,但同时指出他的心智依然清明不昧。这种对内在和外在的对比,传达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悟性并不完全依赖于感官的锐利程度,而是与心灵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相关。
然后,诗人描述了惠崇上人的耳聪与性情聪慧。尽管他的听力有所减退,但他的思想依然敏锐。这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取决于外界信息的接收,更与内心的领悟和理解力有关。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争的看法。他认为纷扰的是非之辩只是喧嚣而已,没有真正的意义。而那些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和智慧的人,才能真正超越世俗的争端,获得长久的安定和智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两位人物的对比,传达了一个人内心智慧的重要性。不仅要有敏锐的感官,更要有清明的心智和超脱世俗的智慧。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智慧和平静的向往和赞美。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日净岚光上,山藏野意添。海潮来隐几,越岫巧当帘。绝俗宜招隐,论诗未属厌。居虽朝市近,事事见安恬。
泮水题名记,灵光独此翁。褎衣雋曼倩,折角郭林宗。湖海襟期别,风涛患难同。斯人宁复得,些罢涕无从。
火云影裡一叶落,玉鉴光中便见秋。一任秋来又秋去,大江依旧向东流。无变易,有来由。塞鸿何处,白鹭沧洲。数声渔笛烟村晚,狼籍断霞闲钓舟。
如椽老笔健文章,枉对槐间雁鹜行。只共低头了官事,忽惊举手劝离觞。百年可落尘埃梦,一瓣曾薰知见香。珍重平生安东法,穷通何地不徜徉。
大雪满长安,春来特地寒。新年头佛法,一点不相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