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貌不随俗,固穷而隐居。
一坞百竿竹,八窗千卷书。
酌以旋篘酒,荐之新网鱼。
兴尽出门去,晚凉山雨余。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曾平山招饮》是宋代文人汪元量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曾平山的景色和主人的生活情趣。
诗词的中文译文:
老貌不随俗,
固穷而隐居。
一坞百竿竹,
八窗千卷书。
酌以旋篘酒,
荐之新网鱼。
兴尽出门去,
晚凉山雨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曾平山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的生活景象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老貌不随俗,固穷而隐居",表明主人不追随世俗的流行趋势,年老的容颜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坚持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态度显示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一坞百竿竹,八窗千卷书",描绘了曾平山的自然景色和主人对文学的热爱。曾平山上种满了茂密的竹子,而主人的屋子则摆满了成千上万的书籍。这种景象通过对比,展示了主人崇尚自然和追求知识的品味。
后两句"酌以旋篘酒,荐之新网鱼。兴尽出门去,晚凉山雨余",描绘了主人在欢聚饮宴之时的快乐心情。他们品尝着旋篘酒,品味着新鲜的网鱼,享受着生活的愉悦。而在兴尽之后,他们离开房间,走出门外,感受着夜晚的凉爽和山上的细雨。这种描写展示了主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于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曾平山的描绘,以及主人们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独立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水和人文景象的交融,诗中展现了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满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自然之美和文学艺术的热爱。
前瞰琵琶州,后枕思禅寺。
汉衩帷幄有真儒,五百余人辙予卢。三十六宫来往处,子房终得邵尧夫。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闻,时时起泉石。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朝离淮阴市,春水满川平。依依道边人,送我亦有情。千里积雪消,布谷催春耕。人家远不见,柳色烟中明。轻舟鸣桹子,野静遥相应。连网收泼刺,嘉鱼饱南烹。平生晤语欢,促膝联弟兄。相逢古难得,白发老易生。樯乌飞更北,汴柳绿相迎。从今淮山梦,却在凤凰城。
嘉荐芳美,灵莱宴娭。斿车结云,若风马驭。既至而喜,锡我蕃禧。嘉承天贶,曼寿无期。